欢迎来到捷优文库网!
当前位置:捷优文库网>范文大全>观后感>正文

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3篇

时间:2022-10-17 16:00:12 来源:捷优文库网

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3篇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 第25卷第11期系统仿真学报©JournalofSystemSimulationVol.25No.112013年11月Nov.,20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3篇

篇一: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

25 卷第 11 期 系统仿真学报©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Vol. 25 No. 11 2013 年 11 月 Nov., 2013

 http:∥www.china-simulation.com • 2764 • 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的星座构型研究 郑逢斌1, 毋琳1, 林英豪1,2,3, 余涛2,3, 胡新礼2,3, 赖积保1,2,3, 孔祥皓4 (1.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开封 475001; 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北京 100101;

 3.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 北京 100101; 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94)

 摘要:

 针对国内外临近空间大气特性研究的迫切需求, 对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的星座构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采用 STK 对全球区域进行了仿真设计, 解决了以临边探测为观测方式的载荷探测可行性分析论证问题。

 采用对覆盖性能评价指标作定性不定量加权的方法, 研究了星座构型对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的探测点覆盖和地方时覆盖的影响; 并以单星方案覆盖性能为参考目 标对同轨道面星座和玫瑰星座进行性能评价及对比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同轨道面星座和玫瑰星座对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的探测点覆盖都能有明显的优化作用 , 而只有玫瑰星座对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的地方时覆盖有显著的提升, 最终得出以玫瑰星座为优选构型的结论, 为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临近空间; 临边探测; 星座构型; 探测点; 地方时 中图分类号:

 TN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1X (2013) 11-2764-06 Study of Constellation Configuration for Near-Space Atmosphere Research Satellites ZHENG Feng-bin1, WU Lin1, LIN Ying-hao1,2,3, YU Tao2,3, HU Xin-li2,3, LAI Ji-bao1,2,3, KONG Xiang-hao4 (1. College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2.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Center for National Space borne Demonstration,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101, China; 4.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rgent needs of knowledge on characteristics of near-space atmosphere,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ellation configuration of satellites, which detected atmosphere in the near-space,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a simulation design of global area by STK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is solved the problem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sensor detection in the way of limb sounding. Taking qualitative but not quantitative weighting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overage performance,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constellation configuration on the detection coverage and local time coverage of near-space atmosphere. Then, the performance of one-orbit-surface constellation and rosette constellation was analyzed using the coverage performance of single satellite as a reference target. 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the one-orbit-surface constellation and rosette constellation have obvious action on the detection coverage, but rosette constellation can make significant effect in local time coverage only, so it can be conclude that the rosette constellation has a relatively better performance, and this provides a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design of near-space atmosphere research satellites. Key words: near-space; limb sounding; constellation configuration; detection point; local time 引言1 近年来, 临近空间飞行器得到了 不断发展和应用, 而

 收稿日期:

 2012-03-09

 修回日期:

 2012-09-1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73126), 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专项科研技术研究项目 (科工技2010A03A1000),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项目(E0101/1010/01/10) 作者简介:

 郑逢斌(1963-), 男, 河南信阳人,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空间数据处理; 毋琳(1978-), 女, 河南焦作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空间数据处理; 林英豪(1987-), 女, 河南开封人, 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空间数据处理。

 临近空间大气作为其运行环境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因此临近空间大气研究需求呈现日益迫切的态势。

 临近空间是指距离地球表面 20-120km 的空域。

 随着其在军事应用中潜在价值的突显, 探讨临近空间天气及其对飞行器、 仪器设备的影响意义重大[1,2]; 除此之外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的探测资料对于临近空间环境监测与预警、 气候效应变化研究以及大气模式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在气象学和测地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第 25 卷第 11 期 Vol. 25 No. 11 2013 年 11 月 郑逢斌, 等: 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的星座构型研究 Nov., 2013

 http:∥www.china-simulation.com • 2765 • 然而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对遥感数据时效性要求较高,单星已无法承担完成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的应用需求。

 随着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卫星组网已成为目前空间任务的主体和国家实力的体现, 它能有效提高遥感数据的时间、 空间分辨率, 从而实现快速获取可用遥感数据的效果。

 已卓有成 效 的 卫 星 星 座 有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olnia(闪电)等, 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 GPS 可应用于临近空间大气研究, 但只局限于掩星探测, 因此需要研究针对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其他有效载荷的卫星星座, 以加快临近空间大气研究的进程。

 我国相关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关于卫星星座的设计和仿真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大热点。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 诸多用于卫星设计及星座优化的应用软件。

 目前, 国际上通用的卫星设计软件有美国的 STK(Satellite Tool Kit), 它具有非常强大的验证和演示功能, 但是功能模块不透明, 操作复杂且不易掌握。

 近年来, 国内也出现了 诸多相关软件, 如徐晓云等研制的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仿真平台[3], 解决了 三维实时动态显示的问题, 但未涉及卫星编队的性能分析; 曹喜滨等研制的卫星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数字化平台[4], 基于STK 进行二次开发, 解决了卫星轨道设计的优化与验证问题, 但未涉及卫星星座的设计研究; 王启宇等研制的卫星星座及覆盖问题建模仿真系统[5], 解决了 姿态演示和重访时间获取的问题, 但未涉及星座构型的设计研究; 包健全等研制的卫星星座优化与仿真平台[6], 解决了 多目标卫星星座配置方案优化以及应急机动变轨过程仿真的问题, 然而轨道计算不够精确。

 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为了提升我国临近空间大气的研究水平, 建立适用的临近空间环境或中高层天气数值预报模式, 非常有必要加强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研究, 尤其是卫星观测研究[7-8]。

 然而以上所述的平台及软件都无法满足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星座设计的应用需求。

 基于此,本文针对临近空间大气研究的临边探测方式开展星座设计论证工作, 通过 STK 对各星座方案进行了仿真设计, 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对比的方法获得适用于临近空间环境探测的星座构型, 为卫星获取临近空间大气立体观测数据提供可行性支撑, 使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上天后能够顺利实现预期探测任务。

 1

 星座设计通用技术架构 通常用于星座构型设计的方法有几何解析法、 基于仿真的比较分析方法和基于现代优化方法的设计方法等[9]。这些方法各有利弊, 以下作简要分析。

 几何解析法是最为古老、 最为快捷的星座设计方法,它从分析轨道特性入手, 特别针对星座的覆盖特性进行星座构型优化设计。

 正因此, 目前仍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升级, 使其日趋完美并广泛应用。

 但是几何解析法受制于某种固定结构的星座类型, 设计空间较小。

 数据仿真分析的方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通常做法是, 首先根据经验确定若干星座的备选方案, 生成仿真场景, 然后通过对每个方案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从中选择出满足任务要求的星座方案。

 这种方法突破了 几何法的局限性, 不受制于某种固定结构的星座类型, 拓展了 设计空间, 能够实现对星座多种性能指标的权衡比较, 使得星座设计更加灵活。

 但是这种方法受制于设计者的经验, 且工作量较大, 只能在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获得一个可行的设计而无法获得系统最优解。

 因此, 该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各种结构下的最优星座的进一步分析比较, 以确定最终的方案。

 近年来, 随着现代优化方法的发展, 使得对星座设计这样一个计算量大、 设计参数离散连续混合、 设计空间非线性不连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成为可能。

 与仿真比较方法相比, 采用现代优化方法如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等进行星座设计, 可以在更广泛的解空间进行搜索, 加快了星座设计的速度, 同时设计出来的星座在性能上也更优。这种新的设计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均匀构形星座, 能够实现非均匀不对称星座的设计, 极大的扩展了 星座设计的探索空间。

 基于上述应用需求, 针对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 星座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星座拥有持续良好的覆盖性能,要求星座构型具有长期稳定性且机动灵活, 便于星座的应急调整和生存。

 另外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星座需有快速、均匀的探测点分布, 并基于此要求同纬度的探测点有均匀的地方时分布, 达到快速获取各纬度带 24 小时地方时覆盖的遥感数据, 以便进行临近空间大气探测研究。

 因此, 本文所设计的星座应满足以下约束:

 观测目标为全球范围(除两极区外)的临近空间大气; 探测点均匀分布; 具有良好的地方时覆盖。

 综上, 本文的设计需求很明确, 即从拟定的均匀星座中筛选出一种覆盖性能较优的构型, 用于辅助完成单星无法达到的临近空间的大气探测需求, 因此采用数值仿真分析的方法进行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星座构型的研究。

 本文采用基于数值仿真分析法的迭代法研究临近空间大气卫星的星座方案设计, 以大量的仿真数据作为支撑, 结果真实可信。

 首先根据卫星观测需求, 结合国内外相关平台及载荷的有效参数, 确定载荷观测方式、 卫星平台参数及星

 第 25 卷第 11 期 系统仿真学报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Vol. 25 No. 11 2013 年 11 月 Nov., 2013

 http:∥www.china-simulation.com • 2766 • 座方案; 在以上输入的基础上, 建立面向需求的仿真评价体系, 即针对不同的空间任务选出有针对性的核心评价指标并作定性非定量的加权; 同时在迭代的过程中, 以卫星探测需求为导向对轨道及星座方案不断优化。

 此仿真架构扩展性强, 可根据新的仿真需求重新建立动态评价指标,是有效可靠的面向应用的遥感应用软件体系。

 其技术路线图如图 1 所示。

 仿真系统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探测需求覆盖性能是否最优能力评估确定卫星轨道及星座设计方案初始参数参数调整观测方式探测高度范围工作方式探测步长安装位置视场角载荷星座卫星总数轨道半长轴偏心率升交点赤经轨道倾角卫星近地点幅角真近点角星座构型初始相位星座否是 图 1

 星座设计技术路线图 2

 星座构型仿真设计 2.1 载荷探测几何设计 临近空间环境探测的天基探测即卫星探测可分为垂直探测和临边探测, 而临边探测能够弥补垂直探测不能得到整条廓线的缺点, 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 Odin 小卫星、TMED 卫星、 ENVISAT 卫星、 Aura 卫星及 GPS 星座等[11]。临边探测的特点是利用光学仪器沿水平方向或者侧身 探测, 其工作原理是探测临边大气散射光辐射, 获取高垂直分辨率的光谱特性, 进而反演大气成分(痕量气体和气溶胶等)的垂直分布信息, 从而判定临近空间的光化学、 辐射、动力过程及能量耦合过程的变化。

 本文拟定星上搭载两颗相同的有效载荷, 其探测方式为临边探测 120km 高度大气, 探测方向分别为卫星正右侧方和卫星正左侧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全球范围的临近空间大气探测, 而单一方向的临边探测无法同时满足南北极点的覆盖, 两个反向的载荷探测并行工作即可弥补这一不足。

 反向的两个载荷在覆盖性能上在经度上有一定值的偏移, 呈南北“对称”, 因此在进行覆盖性能评估时为提高运算速率, 只需对其中之一进行分析, 结合偏移量和“对称” 性即可获取整体的覆盖性能。

 本文只对左侧方观测的有效载荷(保证我国所在纬度带的全覆盖)进行仿真分析, 其探测几何如图 2 所示。

  图 2

 有效载荷探测几何示意图 2.2 参考卫星根数设计 参考卫星的轨道初步设计由轨道六根数确定。

 (1)参考已投入使用的临近空间大气研究卫星, 并综合考虑大气阻力与范艾伦带的影响, 将轨道高度定为 700km, 取地球半径为 6371km, 则轨道半长轴为 6371+700=7071km。

 (2)为了 便于临近空间大气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 需获取具有相同垂直分辨率遥感数据, 因此采用圆轨道进行观测, 偏心率取为 0。

 (3)左侧方观测的有效载荷需保证北半球的覆盖,轨道倾角 i的临界值满足卫星运行至北纬 i时能够覆盖北极点, 则 i 的参考值如公式(...

篇二: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

空中最亮的星》学生观后感 0 10 篇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科研人员,不惧困难、团结创新,孕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以下是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观后感一

  北斗,国之重器,闪耀在国人头顶的灯塔。历经_多年的风雨春秋,终于在 6月 23 日这天,完成了全球系统星座部署。从仰望星空到傲视寰宇,我们看到了中华之崛起,看到了民族之复兴,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从一无所有到引领世界,我们更应看到几代北斗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精神品质更加值得我们讴歌传颂。身处基层一线,我们没有送北斗上天的能力,却依然可以坚守住一颗“北斗心”。

 这颗“北斗心”,是斗破苍穹的雄心。全球定位系统向来都是大国争夺的太空据点,当中国打算突破卡口,创建自己定位系统之始,便荆棘遍布,困难重重。频率资源的掠夺、欧盟国家的反水、核心技术的封锁,以美国为首的列强,无时无刻都想把中国排挤在“卫星导航俱乐部”之外。但北斗人一路劈荆斩棘、负芒披苇,用短短_余年时间走完其他国家 40 多年的发展之路,仍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向苍穹。基层工作看似繁杂,实则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问题摆上桌面,能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直面困难不逃避、攻坚克难不退缩,这便是基层工作人员需要的北斗雄心。

 这颗“北斗心”,是精雕细琢的匠心。_多年的心路历程,_多年的同舟共济,几代北斗人埋头前行、日夜兼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发展道路。率先抢占频段使用权,攻克原子钟技术难关,研制强大抗干扰能力卫星

 载荷,更是首创三种轨道构成混合星座和独具特色的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人在不断精益求精和连战连捷中,创建了一个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性能最强的航天系统。基层工作亦是一个漫长治理的过程,矛盾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疑难杂症需要一点一点去根治。潜下心来,以工匠自居,一凿一凿地雕刻,这便是基层工作人员需要的北斗匠心。

 这颗“北斗心”,是润泽万物的初心。当年,面对西方的垄断打压和外媒的冷嘲热讽,北斗人靠着自己的力量杀出了一条血路。如今,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国家使用了北斗系统,北斗产品更是出口 1_多个国家和地区。宽广的胸怀始终秉承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放眼全球,合作共赢,这柄北斗人拿着血肉拼出来的太空利刃,却如春雨一般润泽大地,愿与世界共享。基层工作千丝万缕,每个问题解决的背后,牵连的是工作人员不辞辛劳的奔走协调,这些于群众而言,他们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始终恪守为民服务,这便是基层工作人员需要的北斗初心。

 当第 55 颗北斗卫星升空的历史钟声敲响,我们普天同庆,我们激动万分。而我们骄傲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实力的同时,更应感恩北斗人,守住“北斗心”。

 《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观后感二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科研人员,不惧困难、团结创新,孕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这,也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凝结了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更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经过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共同努力,北斗的今天已愈发璀璨。如今,北斗的产业化应用已写入“十四

 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北斗的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带来更多机遇。湖南坚持三高四新,已是全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三大示范区域之一。

 首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曾说“北斗的应用只受人类想象力的限制”。浩瀚太空,55 颗卫星昼夜不断,运转不息,它的未来,必将大有可为、大放异彩。北斗系统的背后,站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科技和创新,织就不会迷失的“网”,用信念和担当,写就辉煌灿烂的北斗故事。课堂上,合唱团的同学们为心中的北斗送上我们最真挚的祝愿:《夜空中最亮的星》。

 灿烂星空,北斗闪耀。中国“星网”,导航全球。培育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为湖南科技创新提供了长远保障,也激扬起了更多青少年的北斗梦、科技梦。同学们,让梦想种进心底,让想象插上翅膀,北斗的未来需要每一个同学去努力、去创造。让我们一起,奋力奔跑,接续奋斗,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观后感三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 13 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求实创新精神。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权威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权威的结论是错误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 3 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 0.1 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 1961 年到 1978年,隐姓埋名了 17 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

 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学习?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观后感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星宿特别为人们所熟知,它就是北斗七星。古时,认星歌说“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可见,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深邃夜空,斗转星移。1994 年中国启动了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4 年北斗二号系统启动建设,2009 年北斗三号系统启动建设,2021 年 6 月 23 日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2021 年 7 月 31 日,中国北斗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昔有指南之针,今有北斗导航,这是中国智慧遥隔时空的接力。

 中国“星网”,导航全球。“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必将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铸就闪亮的精神坐标。

 同学们,北斗梦,中国梦,每一位北斗人都把自己的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一颗颗闪闪的星星汇聚成整个灿烂的星河。

 《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观后感五

  你认同“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吗?我是认同的,因为没有科技,就没有现在的生活,汽车、高铁就是很重要的科技,因为科技,我们才从以前的双腿,变成现在的工具。它们让我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时间变得更多。

 有一次,我去农村看爷爷奶奶,坐的是高铁,它速度极快,几乎不震动,舒适度极高,有平板在前一个座位的后面,我从窗户里向外看,一栋栋高楼飞一般地向后退,只一转眼就消失在视野中……除了速度,干净也是一点,比如,火本上地板很脏,像是锅底那么黑。空调也不开,空气十分浑浊,座椅也不可以调整。和以前的绿皮火车比,可谓是”天差地别。“世界是由懒人创造出来的,懒人认为马车不够快,就发明了自行车,后来他们认为自行车落后了,便制造了汽车。又有懒人认为汽车载客量太小,不够舒适就造出了高铁。

 我刚想再仔细观察,却已经到站了,在街上,看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车流,我不禁想,这还是以前的老家吗?以前可是泥路,连辆汽车都少见,什么时候变得高楼林立,店铺丛生了?

 想来,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啊,没有科技,又哪有汽车、高铁,现在手机连与5g 都已经出来了,这就是伟大的科技。在爷爷奶奶家做完客,又乘高铁回去了,

 它还是一样快,几小时后,坐车要大半天的家,就到了。打开灯,亮堂堂的,打开火炉,准备做菜。这都是科技,科技已经融入全世界了……

 科技,一种梦幻而又神秘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你看见的全是科技。比如水笔、鞋子、拉链、本子……无处不在。它已经和生活融为一体了。它让我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让时间更多,让我们更健康。懒人发明了科技,那是因为他们会创新。因此,我们也要做“懒人。”为世界作出贡献!

 《夜空中最亮的星》学生 观后感六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 13 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求实创新精神。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权威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权威的结论是错误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 3 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 0.1 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 1961 年到 1978年,隐姓埋名了 17 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如今我们生长在这样一...

篇三: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

北斗全球梦圆

 ——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之际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 31 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代表党中央向参与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万众一心彰显制度优势

  2017 年 11 月,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双星首次发射。不到 3 年时间,中国北斗就比原定计划提前半年成功实现全球组网,让全世界领略到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硬核实力。

  ——这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据统计,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 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

  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 14000 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 50 万。

  每次发射,无论白昼黑夜还是酷暑严寒,无论顶风冒雪还是大雨滂沱,发射首区和火箭残骸落区多地的数十万人民群众都自觉服从大局,积极进行疏散。

  每逢重要节点,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员工坚守各自岗位,共同筑起坚固的安全保障……

  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是北斗自信走向全球的最大底气所在和不竭动力之源。

  ——这是总体设计部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北斗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等七大系统组成,是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将总体设计部思想贯穿研制建设全过程,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这是北斗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说。

  在顶层,国家有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国家卫星导航领域主管机构职能,对北斗系统建设、应用产业、国际合作实施归口管理。

  工程上下坚持把推进重大航天工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任务,不断优化管理和技术“两条线”,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

  在加强统一管理的同时,面向全系统遴选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工程总体和各大系统均选强配齐总师班底,建立总师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任务期间,成立联合工作组,相关系统联合成立发射场区指挥部,确保统一指挥、联合行动、高效实施。

  实践证明,在这个庞大的工作体系里,从总体层到系统层,从管理线到技术线,从建设口到应用口,从设计方到施工方,不同类型、不同隶属的单位之所以能有机融为一体,得益于高效有力的总体设计部,以及与之匹配的体制机制和文化传承。

  ——这是航天战线大团结大协作传统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我们常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杨长风说。

  建设全球系统与区域系统相比,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容”,而是全面的整体“升级”,对工程全线尤其是卫星系统带来空前挑战。事前据专家论证测算,以当时的研制能力,如果仍由一家单位抓总研制,很难在 2020 年底前完成 30 颗卫星的研制生产。

  为如期“交卷”,工程全线通过强化产品多家布局,特别是采取卫星“双总体”,让两个卫星总体单位分别组织队伍、同步抓总研制,为确保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快速高效组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北斗收官发射正值疫情防控吃劲阶段,多支试验队伍、数百名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任务实施过程又一波三折。面对特殊严峻的形势,总体层面精心做“统法”,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工作;各试验队一再做“减法”,把现场人员压到最少、工作流程调到最简、各类风险控到最小;发射场全力做“加法”,加强防控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加紧解决困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有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场区防疫“双胜利”。

  2017 年 11 月到 2020 年 6 月,我国成功发射 30 颗北斗三号组网星和 2 颗北斗二号备份星,成功率 100%,以月均 1 颗星的速度,创造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新纪录。

 追求卓越闯出特色之路

  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三步走”战略:符合国情的“中国选择”。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先解决有无、满足急需,切实做到“把每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

  1983 年,“863 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从无到有”。

  后来,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进一步组织研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决定先建试验系统,然后再建区域系统,最后建成全球系统。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2000 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 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 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奋斗没有休止符,追梦永远在路上:2035 年左右,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基础,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混合式”星座: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坚定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色发展之路。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北斗系统高级顾问、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说,对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言,这种“混搭”组合可以用最少卫星数量实现最好覆盖效果。

  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 24颗中圆轨道卫星、3 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 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一体化”设计:引领潮流的“中国智慧”。

  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确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

 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从功能看,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仅能无源定位,因而用户只能知道“我在哪”。而北斗用户则不同,不但自己知道“我在哪”,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在干什么”。杨长风说:“这一招很管用,比如突发地震、海上遇险时,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北斗短报文通信可以成为传递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后保险索。”

  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 10 倍,支持用户数量从 50 万提高到 1200 万,而且能实现 40 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勇攀高峰矢志自主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即使买来了也是不可靠的,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中国北斗面对缺乏频率资源、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等难关,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

  ——有惊无险,首获占“频”之胜。

 北斗起步之时,国际上优质频率资源已经所剩无几,经过艰苦谈判,终于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 7 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为保住 2007 年 4 月 17 日这一最后“窗口”,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 2 月底完成卫星研制。然而临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为确保万无一失,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取出卫星应答机,72 小时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故障。

  4 月 14 日 4 时 11 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 日 20 时许,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那一刻,距离频率失效后限已不到 4 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集智会战,攻克无“钟”之困。

  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是卫星导航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建设之初,国内星载原子钟技术比较薄弱。当时,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研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进口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为尽早“让中国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钟”,工程总体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成立 3 支研发队伍同步进行攻坚。不到两年时间,3 支队伍全都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钟。

  很快北斗卫星上便批量搭载全国产化星载原子钟,并实现“双钟”相互备份,卫星可靠性和在轨寿命大幅提升。

  ——负重登攀,消除缺“芯”之忧。

  缺少“中国芯”,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科技领域的一块“心病”。对于北斗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来说,拥有国产芯片,对于确保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动员,工程上下形成宁可国产化产品“指标低点,价格高点,也要大胆使用”的坚定共识;工程总体研究制定行动规划,将自主可控要求落实到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竞争采购等各环节;建立由专项管理办公室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自主可控协调小组,大力推广使用自主芯片、模块、软件产品,通过边建边用、反复迭代,有效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如今,国产北斗芯片工艺由 0.35 微米提升到 28 纳米,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广泛应用。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 22 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截至 2019 年底,国产导航型芯

 片出货量已超 1 亿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 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

  ——独辟蹊径,破解布“站”之难。

  按照传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众多地面站。为解决北斗系统国内建站实现全球运行和服务的难题,北斗系统首创 Ka 频段星间链路,创造性地提出高效解决方案。

  为解决境外卫星的数据传输通道问题,工程专门组织研究团队攻克了星间链路关键技术,采取星间、星地测量和传输功能一体化设计,成功实现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联络互通。

  通过星间链路,所有在轨北斗卫星连成一张大网,实现北斗“兄弟”手拉手、心相通,相互间可以“通话”、测距,能自动“保持队形”,这不仅减小地面站规模、减轻地面管理维护压力,而且还使卫星定位精度大幅提高。凭借这一“绝活”,工程实现了仅依靠国内布站情况下对全球星座的运行控制,以及全球服务能力与世界一流系统的比肩。

  2020 年 6 月,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卫星导航领域国际合作,步履坚定、成果斐然——

  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实现信号兼容,北斗和 GPS 系统信号兼容与互操作,中欧深化开展频率协调。成功举办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北斗合作论坛等,持续扩大北斗“朋友圈”。国产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 120 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等得到成功应用。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新华社北京 7 7 月 1 31 日电

 李国利、邓孟)

【关于卫星星座的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1.干部职工《榜样7》观后感

2.《精神力量》观后感【精选推荐】

3.党支部党课学习观后感(范文推荐)

4.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本观后感(2023年)

5.2023年警示教育片《偏航》观后感(全文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