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捷优文库网!

弟子规主题班会,菁选五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3-15 21:25:03 来源:捷优文库网

弟子规主题班会1  一、活动主题:  诵读弟子规弘扬中华文化  二、活动目的: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弟子规》是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主题班会,菁选五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弟子规主题班会,菁选五篇【通用文档】

弟子规主题班会1

  一、活动主题:

  诵读弟子规 弘扬中华文化

  二、活动目的: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弟子规》是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为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深入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朗诵弟子规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

  4、总结: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字字美,金言玉语记心中。自从学习弟子规以来,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了许多。当然,弟子规中有一些说法做法已不适应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不需要照搬照做,但对于书中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应熟记于心。今后,你们一定要让“弟子规”指导你们的行动,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爱学习、勤劳动、

弟子规主题班会2

  今天我们听了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课<主题班会>是我们想到这样的一句话:一流的班主任靠情感熏陶学生。主题班会——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我们了解到主题班会是班级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台。所有优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视班会课,在这样的时空中,往往会开展若干主题班会。如共商对策,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对话,达成心灵交融;汇聚信息,达成教育效果等。那么办主任如何把先进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成果。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主题班会针对班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理解父母,不体谅父母进行学习《弟子规》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父母,体谅感恩父母,从而落实自己的行为上的教育,主题班会始终贯穿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在爱的天枰中反思,在对比中反省,在故事中回味,怎样回报父母老师的教育,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让许多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中,不断成长,主持主题班会的老师也在总结反省中成长。

  沙爱琴老师的在应对自己本班学生的过程中不做作,很真实,图片解读有启发。全体同学的活动组织的井然有序,沙老师始终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学生发言积极参与率高,在小品演完之后,讨论了人物的特点和期望。让学生有成长的目标效果很好,学生认识到学习《弟子规》对照自己的行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背诵《弟子规》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促使进步,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而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觉得快乐,幸福吗?其实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让我们感动,我们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我们怎样报答父母呢?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呢?请没人对父母说一句话如何做。

  这两节主题班会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其实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前提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这两节班会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承担责任,所跟进的是学生的一切感恩话得,包括学习在内的其他行为。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活动。可以有效的关注全学生,包括学生学习不好的,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是要学会感恩,就能学会责任的担当,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 这节主题班会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特点,通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是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解决,老师解决不了的,年级组长解决,其不然,当我们把问题教给学生的时候,在主题班会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自己很严格的,对别人很宽容,而且调动的好,他们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正如班华教授认为学问高的人,思想道德不一定就比学问低的人高,孙云晓,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向学生学习,这2节主题班会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看到了老师的智慧。

  主题班会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班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可是过去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常常是政教处布置检查,才被动的去做,过去常注重形式,不重视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是我们欠缺的。主题班会是随时可以召开的。主题班会的召开,需要办主任持有一种态度,对发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追问为什么的务实根本的态度。通过研究其背后的教育问题,对教育的细节不轻易放弃,对各种现象,如迟到,不交作业,撒谎,迷恋网吧,早恋等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

  这两节主题班会课,罗晨老师,沙爱琴老师的“学习《弟子规》,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会快乐而充实,因此,快乐的做好班主任工作,做更好的班主任是我们现实的追求。

弟子规主题班会3

  一、班会主题:诵读《弟子规》,做儒雅好少年

  二、活动目的: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经典教育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在基础教育中能够教给学生明确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加深学生对《弟子规》中的“孝”“弟”“谨”“信”思想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品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儒雅的中学生。

  三、活动形式:

  朗诵、讨论、表演

  四、活动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音乐《弟子规》,视频《跪羊图》。

  3.两名主持人准备相应的串讲词,负责表演的学生准备好表演。

  五、活动程序:

  (一)导入

  1.班主任: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和行为规范的需要。这学期,我们诵读了《弟子规》,为了达到诵于口、明于心、践于行的学习目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特意召开《诵读〈弟子规〉,做儒雅中学生》主题班会,展示同学们学习《弟子规》的成果,现在

  请两位主持人上场。

  2.(两名主持人上场)

  男:我们诵读圣贤经典,聆听先辈教诲,以传承华夏文明,要做中华好儿女。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诵读〈弟子规〉,做儒雅中学生》主题班会,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合:下面,我宣布《诵读〈弟子规〉,做儒雅中学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同学们,我们诵读《弟子规》有些时日了,《弟子规》教我们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还得按老规矩检查一下,看是否每个人都能背诵呢?大家能接受我的挑战吗?(能)

  那我以抽查的形式来进行。

  (一组:“父母呼……业无变”;

  二组:“兄道长……勿见能”;

  男生:“朝起早……致污秽”;

  女生:“见人善……勿生戚”)

  (二)感恩亲情

  女:同学们背得真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一个板块——感恩亲情。在《弟子规》中,“孝”和“弟”是最首要的原则,“入则孝”这部分就是教我们怎样孝敬父母的,现在不妨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入则孝”部分。

  男:读得很好,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惹爸爸妈妈生气。大家回忆

  一下,你做过哪些让父母生气的事呢?通过反省,你将用“入则孝”中哪句话来提醒自己呢?

  (学生思考、4-5名学生发言)

  (例如:①不做家务,吃过饭扭头看电视或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②不体贴父母,自己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顾,而父母身体不适,自己却很少问候——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等

  ③顶撞父母——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④与父母沟通不畅——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 不入 悦复谏)

  男:相信大家已经从反思中得到启示。人们常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小羊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双膝跪地,表示感恩。请大家欣赏《跪羊图》。

  (播放视频《跪羊图》)

  女:“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做人饮水要思源,才不愧对父母恩。”其实爱父母很简单,倒上一杯温水,递上一双拖鞋、扫地、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不让父母担心,这些都是用实践行动去孝敬父母。

  男:恩欲报,怨欲忘,报恩长,是《弟子规》让我们学会感恩。让我们一起唱响感恩的歌,感恩父母把我们养育,感恩老师把我们教导,

  感恩兄弟姐妹与我们同行,感恩《弟子规》教会我们做人!

  (三)做儒雅少年

  男:在《弟子规》的学习之中,我们还认识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谨言慎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弟子规》“谨”和“信”的部分。 生:齐读“次谨信”部分。

  女:“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重温《弟子规》,我们的言语和行为习惯找到了指南和方向,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为习惯左右人生成败,改变未来命运。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请听《加加林的故事》:

  (屏幕显示,女主持人朗读:)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为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男: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良好的习惯,使他站在成功的起点。很多成功者并不一定比别人更聪明、更有天分,但他们一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请大畅所欲言,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儒雅的好少年?

  (学生发言)

  女:作为初中生,除了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做到诚实守信。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准则。请大家欣赏小品《诚信摆渡人》。

  小品《诚信摆渡人》剧本

  [人物介绍]坐船人(学生甲扮演),这是一个功成名就、自命不凡的年轻人。

  老艄公(学生乙扮演),一位须眉皆白,头戴草帽,手拿烟斗,神情悠闲的长者。

  [旁白]当我经过漫长的人生跋涉,走到这个渡口的时候,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是成功的!我肩上的七个行囊(分别有七为同学扮演)装满了“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荣誉”。

  坐船人:劳驾船家,摆渡过江多少钱?

  老艄公:一口价,三个铜钱,包你安全到岸!

  (开船不久,江面上开始起风浪)

  老艄公:(叹了口气)唉,船小负重,客官要丢弃一个行囊。 坐船人:(面露难色)这……哪一个不是我辛劳所得?我怎舍得? 老艄公:有弃有取。

  坐船人咬紧牙关,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老艄公一愣,面露失望之色。

  (过了一会儿,风*浪静)

  坐船人:(面露喜色)老人家,趁着浪小,快快摇船吧!

弟子规主题班会4

  一 、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十三课围绕着装礼仪,通过原文、译解、拓展和故事四个板块展开,将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渗透于穿衣戴帽之中。原文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整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得体。译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比照原文参考译解轻松理解文章意思,并从中有所感悟。拓展部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诠释韵文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生活提供参考。小故事《子路拜师》进一步阐释了在着装中渗透的“大礼仪”。

  二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原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律。

  结合译解和故事,学生能理解原文中对着装礼仪的要求,整齐、干净、得体。

  紧扣拓展,联系生活,学生能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着装陋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规范自己的着装习惯。

  在反复吟诵,激烈讨论,实例演示中,挖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设计理念

  读文明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学生而言,要很快理解文言是有困难的。但是原文朗朗上口,迎合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其有诵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中,相机创设情境,讲解译文,分享故事,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中熟读成诵。

  知行合一。对于原文能读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为了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理解原文后,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反思,用《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你们是喜欢和穿戴整齐干净的人做朋友还是喜欢邋遢肮脏的人做朋友?

  2.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时总是衣帽整洁,总在路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起谈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3.你会穿衣吗?怎样的着装能为我们赢得好人缘呢?

  (二)诵读

  1.由教师带读,给学生正音。

  冠guān 履lǚ 俱 jù 污秽wūhuì 循xún 称chèn

  2.学生自由读文。

  3.集体朗读,咬字清晰准确,精神饱满。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找出诵读韵文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读文,读出文章韵律。

  (三)明意

  1.结合译解,让学生能文白参照,读懂原文。

  衣帽鞋袜都要穿戴整齐,脱下来的衣物也要放在固定位置。穿衣重在整齐干净,着装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大方得体。

  2.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进一步理解、思考原文。从子路的更换儒服中,获得启示。

  子路拜师--子路原本是个大老粗,非常看不起读书人。子路第一次拜见孔子,故意穿了一身猎装,帽子上插着山鸡毛,走起路来一摇三摆;腰上佩着减剑,剑套是用野熊皮做的,自以为很神勇。见到孔子之后,子路被孔子的气度所折服,就把帽子上的山鸡毛摘下来扔了,换上一身儒服重新来拜师,跟着孔老夫子学习诗书礼仪。

  3.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故事里子路换了几次装?他为什么要换上儒服重新拜师?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四)悟理

  1.故事中,子路脱去猎装换上儒服,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重,以及学习诗书礼仪的诚意,这也是一个求学者应该做到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养成正确的穿衣习惯,要整洁、大方、合体。既不能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也不要一味追求名牌。正式场合穿衣一定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比如我们小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穿上校服就显得十分得体。

  2.故事巩固,要穿衣得体,我们的衣着要符合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嵇ji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给大伙乐一乐。”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么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五)导行

  1.根据所学,反思自己的日常穿衣,是否做到了整洁、干净、得体。你的着装有哪些陋习?你准备怎样改正?

  2.小游戏:收集通行证。

  个人礼仪包括很多,有衣、食、住、行,这一课我们讲的是穿衣的礼仪,穿衣的"礼仪学好了我们就能继续接受这个礼仪大本营的培训。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出正确的穿衣礼仪和习惯,收集进驻下一课的通行证。

  3.小结:穿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别人看我们的第一眼就是我们的衣着,是不是整齐干净,是不是大方得体,是不是符合身份,等等。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礼仪,处处渗透着《弟子规》。课上,每个同学都知道要“冠必正,纽必结”,那么课后,是不是你也能做到呢?你能不能也将这张穿衣礼仪通行证传递到更多的人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我们的“小穿衣,大礼仪”,让渊博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人心中绽放光芒呢?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聆听古人的教诲,规范我们的行为,让礼仪走进我们的生活,住进我们的心灵。怎样穿才更美?同学们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弟子规主题班会5

  一背景分析:

  我班共有28名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喜欢交往和集体生活,但由于*日里娇生惯养,缺乏品德与习惯的培养,生 生之间常常发生小矛盾,为此,我从学生们一进校就组织他们学习《弟子规》, 时至今日已有三年时间,所学内容在学生心中有了较深的积淀,并逐步形成了班级 文化特色。

  二设计理念: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虽然它全文只有1080个字,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 母、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对于当今孩 子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孩子家长“养不教”或者“教不严”的弊端非常有针对 性,同时它也是我校多年坚持的一项特色活动,因此我决定召开学习“《弟子规》 争做好少年”的主题班会,希望学生在本次班会中进一步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三教育目标:

  本节班会以宣扬《弟子规》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总目标,以故事、表 演、背诵、展示等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学礼仪、守规范,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拥有善良敦厚的心性。

  四前期准备:

  为了圆满召开本节班会,我和同学们做了精心的准备:首先要求同学全员参 与,熟练背诵《弟子规》内容,做好小组展示和个人接龙竞赛的准备,再让同学们 搜集古人中孝敬父母的典范人物及其事迹,使他们在搜集整理这些感人故事的同时 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为了总结和表彰在践行《弟子规》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 学,我还邀请家长来参加班会,通过他们的反馈强调落实的效果,同时也进一步密 切了家长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五活动形式:

  本此活动以班会形式召开。

  六活动过程:

  1.主持人讲话,宣布“学习《弟子规》争做好少年”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班长讲话。

  3.各小组背诵《弟子规》。

  4.个人挑战赛——背诵接龙。

  5.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范文浩——埋儿奉母

  (2)丁木彦——岳母刺字

  (3)胡念——孝顺的王祥

  (4)刘子童——孔融让梨

  (5) 刘杨——黄香温床

  6.故事《南坡义猴》

  7.集体表演唱。

  8.同学谈学习《弟子规》的收获。

  9.班主任讲话。

  10.主持人宣布“学习《弟子规》 争做好少年”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七活动延伸:

  召开本节班会以后,我班同学学习、践行《弟子规》的热情更高了,为 了将活动进一步得以延伸,我班继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每周利用两次晨读时 间继续学习和背诵《弟子规》;每周的写字课上专项书写本周所学的《弟子规》内 容;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弟子规》内容制成书签,绘成图画或编写故事,并 将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每周选定一句最适合学生落实的《弟子规》内容为本周课 前激励语等,最终使《弟子规》内容逐条深入人心,成为同学行动的指南,使思想 道德教育和习惯培养落到实处。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1)

——《弟子规》主题班会3篇

《弟子规》主题班会1

  一、活动主题:

  诵读弟子规 弘扬中华文化

  二、活动目的: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弟子规》是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为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更好地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深入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三、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朗诵弟子规比赛。

  3、宣布比赛结果。

  4、总结:

  师:同学们,中华经典字字美,金言玉语记心中。自从学习弟子规以来,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了许多。当然,弟子规中有一些说法做法已不适应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不需要照搬照做,但对于书中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应熟记于心。今后,你们一定要让“弟子规”指导你们的行动,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爱学习、勤劳动、

《弟子规》主题班会2

  一 、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十三课围绕着装礼仪,通过原文、译解、拓展和故事四个板块展开,将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渗透于穿衣戴帽之中。原文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整齐;“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穿着得体。译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比照原文参考译解轻松理解文章意思,并从中有所感悟。拓展部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诠释韵文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将理论联系实际,为生活提供参考。小故事《子路拜师》进一步阐释了在着装中渗透的“大礼仪”。

  二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原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韵律。

  结合译解和故事,学生能理解原文中对着装礼仪的要求,整齐、干净、得体。

  紧扣拓展,联系生活,学生能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着装陋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规范自己的着装习惯。

  在反复吟诵,激烈讨论,实例演示中,挖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礼仪之邦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设计理念

  读文明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学生而言,要很快理解文言是有困难的。但是原文朗朗上口,迎合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其有诵读的愿望。在反复诵读中,相机创设情境,讲解译文,分享故事,使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中熟读成诵。

  知行合一。对于原文能读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的目的是为了用,为了指导实践,知行合一。在学生理解原文后,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反思,用《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你们是喜欢和穿戴整齐干净的人做朋友还是喜欢邋遢肮脏的人做朋友?

  2.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时总是衣帽整洁,总在路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起谈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3.你会穿衣吗?怎样的着装能为我们赢得好人缘呢?

  (二)诵读

  1.由教师带读,给学生正音。

  冠guān 履lǚ 俱 jù 污秽wūhuì 循xún 称chèn

  2.学生自由读文。

  3.集体朗读,咬字清晰准确,精神饱满。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找出诵读韵文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读文,读出文章韵律。

  (三)明意

  1.结合译解,让学生能文白参照,读懂原文。

  衣帽鞋袜都要穿戴整齐,脱下来的衣物也要放在固定位置。穿衣重在整齐干净,着装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大方得体。

  2.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进一步理解、思考原文。从子路的更换儒服中,获得启示。

  子路拜师--子路原本是个大老粗,非常看不起读书人。子路第一次拜见孔子,故意穿了一身猎装,帽子上插着山鸡毛,走起路来一摇三摆;腰上佩着减剑,剑套是用野熊皮做的,自以为很神勇。见到孔子之后,子路被孔子的气度所折服,就把帽子上的山鸡毛摘下来扔了,换上一身儒服重新来拜师,跟着孔老夫子学习诗书礼仪。

  3.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故事里子路换了几次装?他为什么要换上儒服重新拜师?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四)悟理

  1.故事中,子路脱去猎装换上儒服,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敬重,以及学习诗书礼仪的诚意,这也是一个求学者应该做到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养成正确的穿衣习惯,要整洁、大方、合体。既不能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也不要一味追求名牌。正式场合穿衣一定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比如我们小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穿上校服就显得十分得体。

  2.故事巩固,要穿衣得体,我们的衣着要符合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嵇ji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给大伙乐一乐。”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么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五)导行

  1.根据所学,反思自己的日常穿衣,是否做到了整洁、干净、得体。你的着装有哪些陋习?你准备怎样改正?

  2.小游戏:收集通行证。

  个人礼仪包括很多,有衣、食、住、行,这一课我们讲的是穿衣的礼仪,穿衣的礼仪学好了我们就能继续接受这个礼仪大本营的培训。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图片中找出正确的穿衣礼仪和习惯,收集进驻下一课的通行证。

  3.小结:穿衣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别人看我们的第一眼就是我们的衣着,是不是整齐干净,是不是大方得体,是不是符合身份,等等。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礼仪,处处渗透着《弟子规》。课上,每个同学都知道要“冠必正,纽必结”,那么课后,是不是你也能做到呢?你能不能也将这张穿衣礼仪通行证传递到更多的人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我们的“小穿衣,大礼仪”,让渊博的*传统文化在每一个人心中绽放光芒呢?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聆听古人的教诲,规范我们的行为,让礼仪走进我们的生活,住进我们的心灵。怎样穿才更美?同学们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弟子规》主题班会3

  今天我们听了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课<主题班会>是我们想到这样的一句话:一流的班主任靠情感熏陶学生。主题班会——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我们了解到主题班会是班级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台。所有优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视班会课,在这样的时空中,往往会开展若干主题班会。如共商对策,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对话,达成心灵交融;汇聚信息,达成教育效果等。那么办主任如何把先进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成果。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主题班会针对班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理解父母,不体谅父母进行学习《弟子规》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父母,体谅感恩父母,从而落实自己的行为上的教育,主题班会始终贯穿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在爱的天枰中反思,在对比中反省,在故事中回味,怎样回报父母老师的教育,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让许多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中,不断成长,主持主题班会的"老师也在总结反省中成长。

  沙爱琴老师的在应对自己本班学生的过程中不做作,很真实,图片解读有启发。全体同学的活动组织的井然有序,沙老师始终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学生发言积极参与率高,在小品演完之后,讨论了人物的特点和期望。让学生有成长的目标效果很好,学生认识到学习《弟子规》对照自己的行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背诵《弟子规》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促使进步,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而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觉得快乐,幸福吗?其实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让我们感动,我们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我们怎样报答父母呢?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呢?请没人对父母说一句话如何做。

  这两节主题班会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其实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前提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这两节班会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承担责任,所跟进的是学生的一切感恩话得,包括学习在内的其他行为。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活动。可以有效的关注全学生,包括学生学习不好的,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是要学会感恩,就能学会责任的担当,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 这节主题班会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特点,通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是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解决,老师解决不了的,年级组长解决,其不然,当我们把问题教给学生的时候,在主题班会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自己很严格的,对别人很宽容,而且调动的好,他们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正如班华教授认为学问高的人,思想道德不一定就比学问低的人高,孙云晓,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向学生学习,这2节主题班会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看到了老师的智慧。

  主题班会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班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可是过去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常常是政教处布置检查,才被动的去做,过去常注重形式,不重视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是我们欠缺的。主题班会是随时可以召开的。主题班会的召开,需要办主任持有一种态度,对发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追问为什么的务实根本的态度。通过研究其背后的教育问题,对教育的细节不轻易放弃,对各种现象,如迟到,不交作业,撒谎,迷恋网吧,早恋等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

  这两节主题班会课,罗晨老师,沙爱琴老师的“学习《弟子规》,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会快乐而充实,因此,快乐的做好班主任工作,做更好的班主任是我们现实的追求。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2)

——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3篇

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1

  活动目标:

  1、学习《弟子规》,背诵《弟子规》,了解《弟子规》的内容。

  2、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忱。

  4、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

  活动时间:

  20xx年.3.28

  活动地点:

  121班教室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弟子规,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给我们的礼仪。这是作为学生的规范。它虽简短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文明的灵魂,读起来朗朗上口,直入人心。这是普通人都应学的良言,是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精髓,是学生文化的瑰宝。学习《弟子规》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首要任务,今天,我们的主题班会就是“学习《弟子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配乐诵读《弟子规》

  1、四个大组,每个大组诵读一个内容。

  2、指名4-8个同学诵读后面3个内容。

  三、听故事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四、《弟子规》背诵连句

  各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主持人出第一句,小组挨着顺序背诵,看哪一小组表现最好。

  五、我来背说,你来背

  师说意思,生抢背《弟子规》里相应句子

  六、老师总结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今后,我们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美德,做一个真正的*人!

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2

  今天我们听了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课<主题班会>是我们想到这样的一句话:一流的`班主任靠情感熏陶学生。主题班会——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我们了解到主题班会是班级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建班级发展愿景并同心协力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台。所有优秀班主任都非常重视班会课,在这样的时空中,往往会开展若干主题班会。如共商对策,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对话,达成心灵交融;汇聚信息,达成教育效果等。那么办主任如何把先进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成果。罗晨老师和沙爱琴老师的主题班会针对班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理解父母,不体谅父母进行学习《弟子规》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父母,体谅感恩父母,从而落实自己的行为上的教育,主题班会始终贯穿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在爱的天枰中反思,在对比中反省,在故事中回味,怎样回报父母老师的教育,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让许多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中,不断成长,主持主题班会的老师也在总结反省中成长。

  沙爱琴老师的在应对自己本班学生的过程中不做作,很真实,图片解读有启发。全体同学的活动组织的井然有序,沙老师始终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学生发言积极参与率高,在小品演完之后,讨论了人物的特点和期望。让学生有成长的目标效果很好,学生认识到学习《弟子规》对照自己的行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背诵《弟子规》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促使进步,当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而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你觉得快乐,幸福吗?其实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让我们感动,我们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我们怎样报答父母呢?怎样落实在行动上呢?请没人对父母说一句话如何做。

  这两节主题班会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是: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其实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然前提是对学生的引导,在这两节班会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承担责任,所跟进的是学生的一切感恩话得,包括学习在内的其他行为。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学习一项活动。可以有效的关注全学生,包括学生学习不好的,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是要学会感恩,就能学会责任的担当,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 这节主题班会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特点,通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是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解决,老师解决不了的,年级组长解决,其不然,当我们把问题教给学生的时候,在主题班会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对自己很严格的,对别人很宽容,而且调动的好,他们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正如班华教授认为学问高的人,思想道德不一定就比学问低的人高,孙云晓,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提出向学生学习,这2节主题班会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看到了老师的智慧。

  主题班会是有针对性的,是解决班级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可是过去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常常是政教处布置检查,才被动的去做,过去常注重形式,不重视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是我们欠缺的。主题班会是随时可以召开的。主题班会的召开,需要办主任持有一种态度,对发生在教育中的任何事情,都要追问为什么的务实根本的态度。通过研究其背后的教育问题,对教育的细节不轻易放弃,对各种现象,如迟到,不交作业,撒谎,迷恋网吧,早恋等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治标不治本,

  这两节主题班会课,罗晨老师,沙爱琴老师的“学习《弟子规》,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做好引导,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会快乐而充实,因此,快乐的做好班主任工作,做更好的班主任是我们现实的追求。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3)

——《弟子规》有感 (菁选5篇)

《弟子规》有感1

  我读了弟子规的一篇文章,感觉郯子很爱帮助父母,父母得了病都那么担心,需要的很难得到。为了要给父母治病,要是有人有治病的药,他都可以做到,说的是也要,全不完成。

  可是谁有呢,郯子想为何不把自己化妆成一只鹿,于是他找来了一直鹿皮,给自己化上妆带上鹿角,学者鹿的走路方式,来到了森林,趴到地上等待鹿群的出现,突然,郯子感觉一支箭瞄准了他,回头一开一个猎人在他身后不远处,郯子急忙站起来大声说我是人。猎人这才发现,自己的目标是郯子。猎人告诉郯子他家有头母鹿,郯子高兴谢谢你。猎人说不用谢,只要把国家保护好就行了。

《弟子规》有感2

  这几天,我通过读《弟子规》感受很深,书中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首孝悌”中的一个“孝”字,我感觉,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总是在忙碌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对房子、车子的追求热衷竟让我们忘记了在家里惦记着我们的父母。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老人一人在家,儿女告诉家里的老人要回家吃饭,老人准备了一桌菜,耐心地等待子女们的到来,可是老人左等右等,都等到睡着了,最后,儿女们都电话电话告诉老人回不来了。老人很失望很无奈地说了句:你们都忙。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父母不在年轻,他们的希望只是子女能多多陪陪他们,多关心关心他们,爸爸妈妈就会显得异常激动、开心,可是他们的激动、开心并不是因为你给他们买了多少小礼物。身为学生的我们,*时除了向父母要钱,也不能为爸妈帮助做些家务活。如果我们*时放学回家,能帮助家里做些家务,好好的学习做作业或是说一句笑话逗他们开心,不需要父母你监督我,管着我,也许父母会很高兴,我就成为了父母心目中的好女儿了。

《弟子规》有感3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译文: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

  中华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郯子的年轻人。他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困难取鹿乳奉亲。身为儿女,我们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壮举,但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回报父母。再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扪心自问,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们做到了吗?

  生活中,有许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什么事情都让爸爸妈妈来做,而爸爸妈妈叫他们做一点事情,他们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闹,就是拖拖拉拉。从小到大,当我们生病时,父母给我们端茶送水;当刮风下雨时,父母给我们遮风挡雨……而现在父母叫我们帮忙时,我们又是怎样做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多年,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为他们做点事吗?我们就不感到羞愧吗?

  如果你连“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点对父母的基本礼仪也做不到,那么又谈何报答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做爸爸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做孝顺好少年。

《弟子规》有感4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为什么要学《弟子规》?通过学习,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含义,"弟子"指的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规"是规范、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做人的道理、规范。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它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如何做人,这样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去研究如何把小孩教好。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了我们。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要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真正做到百事孝为先。

  首先是〈入则孝〉,它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是不能干成大事业的;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其次是〈出则弟〉,它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孝敬父母了。

  我们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有感5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作者是清朝的一位教书先生——李毓秀,他告诉我们,按照圣人孔子的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而这句话也在《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最基本的“孝”讲开去,层层深入,直至最后的“学”字,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古代先贤所谓的“规矩”。钱文忠先生解读《弟子规》也没有想象中满篇的之乎者也,反而用词用语十分贴近生活,用古今中外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详解了全书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

  而今,虽然随着社会进步,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各种“不规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长此以往,社会如何和谐。所以,只有懂规矩,守规矩,大家本着原则和信条做人,社会才能有序、*稳、健康。所以《弟子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时代背景下对孩子的教化启蒙,在现今也有着其对社会的现实意义。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说学习规矩,不能也不是简单的背诵,而对照“规矩”的反思和自我检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是正确的学习过程。否则,就算能倒背如流也不过是死读书而已。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文化落地为文明”,将规矩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践行,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服务社会。唯有如此,你才能被广泛认可。而一个有着完备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基本规矩和道德的“人才”是很难被社会所接纳的。因为,知识和规矩的失衡很有可能导致知识成为某些人谋求不正当利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武器,此类例子触目皆是,我想不必赘述——而且,这也只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规矩的重要……

  当书本翻过最后一页,细细品味起来,觉着钱文忠先生的解读*实、易懂,而且有许多地方在原意上做了符合实际的继承和发展,也算是真知灼见,做到了古为今用。我想,如果我们能如主讲者所期望的哪样将先贤的思想精粹吸收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或许我们的生活能有更多亮彩。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4)

——读《弟子规》有感10篇

读《弟子规》有感1

  《弟子规》是一本凝聚了中华美德的书,“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每天为我们操劳、奔波。如今他们银白的发丝,无情地占据了他们的头发;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在他们脸上筑成一条条横沟;手上长满了老茧,变得粗糙。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我们怎能不知感恩回报呢?

  回忆小时候,从只会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住宿,我们都经历过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光着脚丫子在地上学走路,体会着父母细心的指导,第一次哭着在学校上课,内心却想着父母来陪伴我们;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望着父母欣喜的笑容……这无数个第一次,也许已经被我们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脑海里却无法抹拭。无数个第一次,父母悄声无息地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爱。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遇到挫折时,是谁鼓励我们,给予我们信心?遇到伤心事时,是谁安慰我们,让我们振作起来?遇到难题时,是谁帮助我们,使我们度过难关?是父母,是一生都在为我们操劳的父母,是连琐事也会为我们担心的父母,是投入了无数爱在我们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时严厉如法官、有时温暖如太阳、有时慈爱如大地;父母的心是为了我们、父母的爱是为了我们,父母的汗水是为了我们。因此,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顺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现在不尽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么等到晚了,后悔就来不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为他们端上一杯温开水;孝,是放学归来,亲昵地说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孝,是每天空闲之时,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有付诸我们的行动,才能报答我们的父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穆安祥;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和温馨。而孝是绽放在亲情里的一枝最美的花。让只会索取的我们,付出行动报答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感受我们炽热的心。

读《弟子规》有感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这是早间学习的时候从教室里传出来的声音,刚劲有力,不拖泥带水。也许你会问,学生在朗读什么呢?我可以告诉你,他们在朗诵的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依据圣先师孔子的教导而编写出来的,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它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是一部可以跟《三字经》媲美的诗歌类文章,语句简短,由三个字组成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这几天我刚读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这三个篇章,想来谈一谈感受。

  总叙,顾名思义,就是《弟子规》的总起,只有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导:它有力地概括了下面的五个篇章,把我们引进下面的学习中去。在总叙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代文字的魅力,仅用短短二十四个字,清清楚楚地交代《弟子规》的内容和核心,在我们现在这些长篇大论的文章中是很少出现的。我要学习古文,学习古文的简短流畅,发扬古文的独特魅力。

  入则孝主要描写的是我们该如何尽孝道,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我们,我们不应该缓慢;父母命令我们去做事,我们不应该偷懒。出去回家都应该告知父母……读到这里,我刷得一下红了脸:每次爸爸妈妈让我去做事,我都半天不得相应,扭扭捏捏不肯去,还振振有词。出门回家告知父母就更别提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这几个坏毛病,才好端端正正做人。

  出则第主要描写的是我们该如何尊敬长辈。读完之后我吓了一跳,我发现,古时候的少年是那么的有礼节:不论是乘车还是骑马,幼者都要等长者走完百步后才可以跟上;长者站着,幼者也得站着,长者坐着,叫幼者坐下,幼者才能坐下;凡事长者为先,幼者为后;对着长辈说话时,幼者声音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要是把如此严苛的要求让我们去执行,我们肯定不习惯,也不愿意习惯:饭桌上,鸡腿鸡肉往往是我们的,长辈们好像只配吃骨头;在长辈面前顶嘴,大吼大叫,好像已经成了我们的专利;不等长辈说,我们早就“自觉”地坐下……我觉得,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应该改掉好吃懒做,没有礼仪的毛病,应该向古时候的少年学习,学习他们的彬彬有礼。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建设祖国的担子已压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良好的习惯,才能让长辈对我们刮目相看。

  《弟子规》,一本堪称经典的人生启蒙诗文,我要多从它的身上发掘,发掘人生的宝藏!

读《弟子规》有感3

  《弟子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约。可实际上,他是简约而不以繁华。《

  弟子规》给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三个字所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也不像说明文般复杂。它有着的,不过是最为朴实的语言。也就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构成了《弟子规》这篇让人牢记的千古绝文。

  《弟子规》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亲人,还有一些常识。它教会我们如何读好书,甚至于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它是博大的,它是无私地,无论过了多少年,一千年、一万年,还是一亿年,它始终如一,它像青莲般不染世俗的污秽,洁身自好。像小树般不停向上,像阳光般照亮别人的一生,它不求回报。只愿人们都可以参透人生、热爱人生、喜爱身边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间的人和物。《弟子规》中的知识多,却并不复杂,因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常的"做人处事的方法。它所拥有的不过也只是一些最为简单的道理,那些*常人们会遗忘的道理。有人说,书,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坏书迷了人心。一本好书,教会你如何做人。

  而《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一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于一人的书,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藏。在文化里,它闪着不灭的光,一点一点,渗进人的心里,一丝一丝滋润人心,就像一个太阳,好像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见光明了,再也没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不再完美。无论晴天下雨,无论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里,经着风吹雨打却始终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霜,仍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坚强的,是不屈的。它的意义是让人们难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它的美丽,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为偶像,我以《弟子规》为规范。一点一滴,尽力做到最好。

  《弟子规》,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领着我走向成功。

读《弟子规》有感4

  “弟子规,圣人训……”这富有韵味的诗句,又在耳边回响。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也早已熟记于心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如:要有规矩,有礼貌,守信用,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诗句是:“父母教,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贵,须顺承”这几句话。这是书中“入则孝”的一部分,其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等了好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就应该快点去做,不能拖延或推辞。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恭敬地听,不能顶撞父母,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应当虚心接受,不能强词夺理,这几句诗通过四个不同场景,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不能和父母顶嘴,不能让父母伤心。

  想到这儿,我不禁有点儿羞愧了。虽然这些诗句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在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做的,*时爸爸妈妈呼唤我,我要么就等他们喊了好多声后才不耐烦地答应,要么就假装没听见不回应他们。他们若是要我做什么事情,我一定会百般推辞,如果实在推辞不了,我就答应一声然后迟迟不去做。当父母苦口婆心地开导我时,我总是嫌他们唠叨,不耐烦地听那滔滔不绝的唠叨声,可又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把他们的话当耳旁风。爸爸妈妈批评我时,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解,绝口不承认我做错了什么事情。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触到自己以前太不懂事了,认为自己不应该那样对待生我养我的爸爸妈妈。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听话、懂事、勤劳的好孩子。为父母分忱解难,不能再让他们给我操心。

读《弟子规》有感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对你来说可能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对我来说它是一盏启明灯,时时刻刻叮嘱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来自《弟子规》这本书。

  我的性格很倔强,总惹父母生气。有一次我和妈妈顶嘴,她说一句我还一句,气得她掉下了眼泪,晚饭也没吃。我却坚持自己没错,拒不认错。最后还是爸爸出面,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又劝了妈妈我们才和好如初。《弟子规》中讲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看到古人都是这样孝顺父母的,我感到很惭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妈妈就起床为我做早饭,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学习,陪我练琴,满足我各种各样的需求,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伤心,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要把这些美德代代相传,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读《弟子规》有感6

  第一次接触《弟子规》,是在美国看孔子学院的学生表演《弟子规》。我问妈妈:“什么叫《弟子规》?”妈妈告诉我:“《弟子规》是国学的精华,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事。”妈妈看完《弟子规》表演后一直感慨,我都六岁多了,还没让我读弟子规,很是惭愧!我心想,《弟子规》到底是什么呀?不就是少读了一本书么,怎么会让妈妈感到这么遗憾呢?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正要睡觉,妈妈神秘地打开电脑说:“从今天起,每天睡前听《弟子规》!”我欣然接受,就当是听故事呗。就这样我开始学习《弟子规》。

  一天、两天、三天……

  一天我正玩游戏,妈妈喊了几声,我没有答应。妈妈走过来问我:“父母呼……”“应勿缓!”我随口应答。妈妈说:“对呀,你《弟子规》学得不错嘛,但更要落实到行动中才有意义呀!”哦,对了,妈妈说过,《弟子规》是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不能只学不练啊。从那以后,妈妈叫我时,我会马上回答她。我还用《弟子规》教育了我的一个小朋友呢。

  一次,我和Sindy在一起玩,她的妈妈喊了她好几声,她都不答应,我说:“Sindy,父母呼,应勿缓,你怎么不理你妈妈呢?这样做很不孝顺!”阿姨听后,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琦琦,你真棒呀!”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弟子规》教的。”我心里想:“看来,按着《弟子规》的要求做,真是没错!”

  还有一次,为了玩,我写作业很不认真,妈妈很生气,但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对我发火,而是把我叫到身边,问我:“《弟子规》的第二句是什么?”“父母命,行勿懒,”我回答。当我说出这句话时,我觉得内心很难受,觉得自己很不孝顺。我暗下决心要听父母的话,不让他们生气!

  去年夏天回国后,亲戚们都觉得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吃东西之前都会先让老人再让父母和其他长辈,不再跟表哥抢玩具、打架了。因为《弟子规》教给我“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教给我好多好多……

  我有一个梦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学习《弟子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读《弟子规》有感7

  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承诺,诚信待人,只有这样,方能让人人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诚信,是一泓理解的清泉;诚信,是愉快合作的前提;诚信,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美德。

  大家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吧,曾子的妻子骗儿子办完事后就杀猪吃,但她未履约。曾子知道后,就信守承诺把猪杀了给儿子吃,而赢得了后人的好评。

  *奶奶小时候也很信守承诺,她为了教好朋友编花篮,而放弃了去大伯家玩的机会。在家等待许久,但好朋友没来。*奶奶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她遵守了承诺。

  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痛下决心,让员工把质量不合格的冰箱砸烂,他这一壮举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和信誉意识,从而赢得了市场和效益,把海尔从单一的品牌……这些诚信的典范举不胜举,闪烁着熠熠生辉,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帮榜样。

  读者一个个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有一个周六,我约好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可是我因为临时有事去不了了,又忘记打电话,害得她在我们约定好的地方苦苦等了一下午。

  过了几天,我基本忘记了这件事,可好朋友却铭记在心。她打来电话,对我说了狠话,我本想跟她道歉,她扔来一句“你怎么可以这样不讲信用,‘朋友’在你心中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绝交!”

  “你听我说……”话刚说了一半,只听见电话那头传来“嘟嘟”的声音,我缓缓地放下电话,伤心透顶,没想到事情会是那么严重,一件小小的事,我却因为没有诚信失去了一个好朋友。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我以后再也不会不讲信用了。

  鲁迅说过:“诚信乃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荣誉更具有时效性。学习因诚信而进步,工作因诚信而成功,人生因诚信而精彩,社会因诚信而和谐。

  让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让我们的生命以诚信为基石。诚信如此矜贵,我们应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诚信的种子播于心中,把这份诚信传播下去。

读《弟子规》有感8

  爷爷对我说过:"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的,主要在个人的努力。经过那件事后,妈妈又研制出一套方案,那就是"拆机法"把显示屏和键盘、鼠标放在桌上,主机却不见了踪影,后来我才发现,是被锁在桌子下面的保险箱里了,这回的方案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破解,请看到此文章的人给我想一套方案,有重谢。

  在小时候我背过《弟子规》,但几乎都忘记了,也不了解其中的含义,听钱文忠老师一讲,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分: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与余力学文。《弟子规》里关于孝的部分,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晋朝的王祥对自已并不是很慈祥继母,都非常孝敬。在冬天里,继母时常想吃鲤鱼,王祥竟然赤身卧在冰上去找鱼,这时,冰裂开了,跳出两尾鲤鱼。这则故事使我懂得了:孝不是交易,是无条件的,孝也是人的根本。我想到:对于我的亲生父母,我该怎样孝敬他们呢?我现在还小,无法用大量的体力劳动和外出挣钱孝敬父母,但能在细微之处做点事。以前周末回家,我会偶尔在早上起床后,给妈妈倒杯凉白开,以后我要坚持这个习惯;父母挣钱很辛苦,以后,当我花爸爸妈妈钱,正要买东西的时候,应该好好想想,有没有这个必要,能不能节约一下,对于父母给我买的东西,要爱惜使用......我想这也是孝吧!

  当我听到:缓揭帘,勿有声,这句话时,我突然回忆起了一件往事,一次我去数学金老师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一个箭步,顺手将门一带而过,门‘咣’的一声巨响,关上了,把屋里的老师们都吓了一跳,妈妈正好在现场,立马说我:“门应该轻轻关上,你这样做,显得你很没有教养,对老师很不尊重。”我当时挺不服气的,还叽哩哇啦解释了一通。现在想想,觉的很不好意思。

  听钱文忠老师讲《弟子规》,我的心能放的很*静,边听边想到以前做过的很多事情是否正确,如果错了,应该按《弟子规》中哪点去改才对。既然《弟子规》可以给我明白那么多宝贵的道理,那我就要经常学习它,将它运用在我的实际生活中。

读《弟子规》有感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是唯一不曾终绝而绵延启蒙教育的。

  在众多的启蒙教材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等文字简练、合辙押韵、内容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对我们语言能力的开发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年轻时,在科举不中之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教育儿童为人处世规范的启蒙书,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蒙学读物。对于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学习、如何“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最后养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清朝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

  《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而爱,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体精神,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端正,养成忠义家风的最佳读物。

  读完这本著作后我深有感触,交给人们孝道、讲诚信、关爱他人、努力学习等这些在人生路途上非常重要的东西,它不仅教我们学做人,还教给我们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古代的人们把具有这些道德的人称

  为圣人,比如我们伟大的孔夫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道德理论一直流传至今,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我们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些道德行为言论的人非常的少。

  我们为什么不做这种被所有人称赞的人呢?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为祖国的伟大事业作出努力,作出贡献!

读《弟子规》有感10

  “铃……”伴随着音乐铃声我们又进入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喽!我快乐,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情不自禁地学古代诗人摇头晃脑,琅琅诵读,书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弟子规》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一遍遍的诵读,使我深有感触:父母生儿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爱比海还深比天还高。

  回忆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在寒冬腊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厉害。爸爸妈妈总是冒着严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我受凉。就这样,他们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惫地回家,而我却在爸爸的怀抱里呼呼大睡。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们在这样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最难忘的是我六岁那年,在幼儿园里排练舞蹈时,不小心扭坏了脚,脚肿得像“馒头“那样高。那时我家住在七楼,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妈妈想扶着我上楼。可是不懂事的我不愿意,只嚷着:“妈妈抱我上楼。”妈妈默许了,背着沉重的“我”,双手拎着包包艰难地上楼了。走到三楼时,妈妈汗流浃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稍作休息后,妈妈又重新背上我继续上楼。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来越松,身体不断地往下“坠”。快到五楼转弯时,妈妈大叫一声,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紧紧地拽住我,因为我要掉下去啦!好险呀!妈妈长长地叹了口气,我大声地哭了起来。妈妈抱住我,安慰我,我发现妈妈全身都在发抖。

  “妈妈累,我自己走!”妈妈摇摇头,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走向七楼。

  当时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却心疼不已。

  爸爸妈妈,如今长大的我,总是“淘气”,“不听话”、“顶嘴”……我要在这里说一句:“对不起”。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做一个你们孝顺你们的孩子。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5)

——读弟子规后感5篇

读弟子规后感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面,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该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直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但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一定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校园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读弟子规后感2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即诚信待人,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泛爱众"即众人*等,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当他人有困难时,应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

  "亲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最后是"余力学文",*文化博大精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值得我们全心全力去研读,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不耻下问,要心*气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读好书并从中取得最大收益。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读弟子规后感3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读弟子规后感4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名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要我们帮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时间,父母教育我们,要恭敬地聆听,当做错事时,父母责骂时,应当虚心接受。在现实生活中我呢,妈妈叫我洗衣服,我只答应个是,又埋头钻进了书海里。有一次妈妈讲一题非常难的奥数题给我听,我却拿了本漫画在底下津津有味的看,便不时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妈妈转脸看了我一眼,发现我正在看漫画书,非常生气,走上前来拿走了我的漫画书撕成了3半,我火了,向前和她吵了一架,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呀!

  我的好朋友杨星月告诉我什么叫“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溪可焉”。那天我和杨星月说好到我家一起做作业,早上还好,可到了中午就下起了大雨。我想杨星月一定不会来了,这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呀是杨星月。只见她脸上全是泥巴和未干的雨水,她还跟我说她今天一吃完午饭就出发了,可走到半路,忽然下起了大雨,我不知说什么好,急忙让她坐下,还拿了条毛巾给她。

  《弟子规》一书是我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欢它。

读弟子规后感5

  《弟子规》这本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仔细阅读《弟子规》就会发现从中得到的东西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悌",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即诚信待人,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泛爱众"即众人*等,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当他人有困难时,应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

  "亲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最后是"余力学文",*文化博大精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值得我们全心全力去研读,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不耻下问,要心*气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读好书并从中取得最大收益。

  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单在孝方面就觉得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的父母。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弟子规》的实质是孝在先,友爱兄弟姐妹,对己谨信,对人仁爱,有能力在学习知识。至于其中的实际做法,我们能做的,去做,不适应现在社会的方式,我们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规》的精髓不是多么的让我们一般人望尘莫及,而是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不按照这个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难行。因为这是我们*人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传统道德观。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6)

——弟子规原文3篇

弟子规原文1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信》解释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

  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也要看子女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辞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与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则鸣。我们晓得,不*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地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辞来强加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地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争执,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扑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旋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地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作为师长,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纣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讲: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地承诺,轻易地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地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地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地问问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复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辞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是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复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让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我们也要慢慢地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地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地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给予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价值。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地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地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地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你在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地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地萎缩,逐渐地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就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地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的父母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境。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地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地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地疏远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而是比较亲近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当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是好朋友,哪一类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地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此地讲道: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地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赏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的。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地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弟子规原文2

  弟 子 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原文3

  《信》原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信》解释

  第十九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

  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来告诉我们,“诈与妄,奚可焉”。这个“诈”就是欺骗,“妄”就是不真实的语言,不诚实、不老实的语言。“奚可焉”,“奚”是怎么可以的意思,怎么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讲话已经要很老实了,那么这些欺骗别人,讲不真实的话,怎么可以做?不真实就是谎话,说谎话。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一点,有很多家长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纪肯定不会说谎话。在过去,父母可以这样认为,很有道理,很正确。可是我们晓得,现在环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聪明,他从电视上、从电影里头学到了很多绝活,欺骗的绝活。老师有时也会被学生欺骗,譬如说作业,回到家里跟母亲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去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们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谎话一大堆。所以我们在家里,也要看子女的言语,你只要看着他的眸子,如果有讲谎话,我们从他的神情当中,也可以窥见出来言辞有闪烁,就可以晓得孩子有诈骗的行为。

  过去也有一个学生,他写暑假功课。我看了这个功课以后,我发觉为什么他的生字、生词还有造词这么少,明明课文有两三面,照理讲我看到里面生词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几行就没了。后来我就说:来来来,我要看你的课本,要对照一下。凡是画线的地方,就是要写生词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铅笔画的画线被擦掉了,有被擦过的痕迹。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面对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纪小小的,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在外面被污染的机会相当大,当我们觉得有异样,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忙而失于去追查,我们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这个“诈与妄”,从小我们就要告诫自己的子弟,千万不可以说谎话,一发觉,一定要马上处理。处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讲“父母责,须顺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没有接纳你,有没有接受你的教诲,你从你跟他的对应当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着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要再稍为调适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发觉孩子的眼神,他没有忏悔,没有悔改,心里怀恨会表现在颜面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孩子的习性,有的吃软不吃硬,有的是吃硬不吃软。所以我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你要善于观察小孩。我们再往下看: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话,太多话往往是惹祸的根源,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都晓得话传来传去,讲来说去,到最后都变质了。所以我们深深感受到讲话当中,彼此之间都有可能马上当场就听错;听错之后,它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受困于流言,或者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到最后都惹出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深深了解,话讲多了容易出毛病,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这样经验,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这种毛病,讲话多说无益。

  如果要说话,“惟其是,勿佞巧”。这个“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要把握一个纲领,凡是无意义的话,我们不要讲;有意义的话,可以彼此互相勉励。真实之话,我们可以多说;鼓励的话,彼此修身养性可以互相提携的言语,朋友之间可以多说无妨。讲好的话,讲真实的话,讲善良的话,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说我们讲话当中,有的人讲话八九不离十,都是讲一些人我是非,说一些人家是非种种,都是讲这些无意义的话。或者说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别人欺负他,不重视他,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话讲得如果有偏颇的话,都会变成佞巧。为什么?因为有人讲话就是到处告状,不真实的话他到处讲。佞就是不真实,偏颇。巧是巧辩,讲一些不应该讲的话语,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奸巧语”,奸巧也是不真实之话。有时候我们总会感觉我没有做错,为什么会有很多流言?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坏,讲了一些很难听的话,一般人所谓讲话狠毒,一般人就会感受到有些人讲话真的会伤人会刺人,这些都属于“奸巧语”,相当不好。有一句话提到“利刀割体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伤痕很容易愈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语去伤害别人,往往让他一生都觉得非常痛苦,很遗憾。所以这种恨会怀恨在心,往往他也会伺机报复。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特别注意,为人父母的这些言语都一定要确实的戒,不能讲。如果父母经常在子弟面前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这个子弟将来也会养成看到什么他也会不*则鸣。我们晓得,不*则鸣也很容易得罪别人。所以在言语上面,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秽污词”,就是不好的言语,粗鲁的言语。有人骂人会讲一些脏话,甚至帮别人封一个不好听、不文雅的绰号,这些都相当不好。尤其同学之间,小朋友当中,都很容易犯这种毛病。什么毛病?随便取绰号来取笑别人,这些都是属于“秽污词”,孩子千万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气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发觉自己的子弟经常口出恶言,也要很谨慎小心地来教导他。一定要告诉他:你不喜欢别人讲你不好,不喜欢听别人骂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这样的言辞来强加于别人。

  “市井气,切戒之”。“市井气”,就是指前面的这些,可以说是一般人,市井小民。这里“凡出言”到“奸巧语,秽污词”,可以说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应该要切实地改正过来。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学《弟子规》也就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好。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这一条相当相当的重要。何以说?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追根究底,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争执,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扑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旋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地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两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

  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痛苦的经验,就是被这些毁谤的谣言所困扰着。即使明明自己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总是会听到很多谣言,把你传得很难听;没有这样的事实,也被捏造成有这样的情形。所以人与人之间往往疏于言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家庭当中的误解。误解之后,一定会争吵;争吵之后,小者争吵没事,大者会引起斗殴。

  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即使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你所明白的是事情的真相,也不可以轻易地讲出来。我们一定要有智慧,讲话之前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讲了之后,它有没有后遗症?会不会毁谤对方?会不会影响整个民心?所以事情的大小,我们都要特别谨慎小心,千万不可以为所欲为,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别人好像不对,但是也不分青红皂白就讲出去,讲出去害了对方,对自己也很不好。

  对这样的言语,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为什么?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比较大件的;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会不会影响别人?会不会破坏人的声誉?会不会破坏整个团结和谐?都要谨慎小心。

  这一条最值得借鉴的、警惕的,我想应该是大人。在这一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难免也会受到流言的困扰,我们读到这一条应该要特别的谨慎小心。除了与人相处,这个言语之外;另外,如果是为人师表,你对这个内容不是很清楚,不是很了解;做学问,对于这个学问里头有所怀疑,你不是很清楚,也不可以轻易地传授。因为你轻易传授,会误导学生,误导弟子。所以在我们知见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看法不是很明了的时候,我们作为师长,对于教导子弟或是学生,这一点也应该要谨慎小心,要实事求是才对。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这里也讲到与人接触的时候,我们都晓得人要有爱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团体里头,我们有时候要借重别人的帮忙,才有办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此地讲“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当,这个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们在答应之前,一定要想想看,这个事情你帮助他是对还是错?我们要建立在这个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这样做是对的,是真的帮助他,还是在助纣为虐?这个都要很清楚。譬如说你明知道这个人他好赌,他现在赌光了,再跟你借钱,你再把钱借给他,就很明显,你这是助纣为虐。你不是在帮助他,你是更进一步地在陷害他。

  所以,我们面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衡量这一件事情它的对错,千万不可以变成帮凶。我们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书局去看书,一些比较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就讲:我这一本书先寄在你这里。等一下忘记,走出去以后,就变成这一个人他被误以为是小偷。所以这种事,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旦明了之后,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我们不要答应得太快。这里是讲“勿轻诺”,“轻诺”就是轻易地承诺,轻易地答应。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灾难到头。

  “苟轻诺,进退错”。如果我们没有明辨是非,我们不晓得,轻易地答应之后,“进退错”,进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错。为什么?我们讲话首先要有信用,没有信用,我们又会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这一条,它告诉我,在与人应对进退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拒绝也是一种艺术,很高的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达到,你要婉转,讲得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很严峻地拒绝他,也要让他下得了台。千万不要口气非常的强硬,这样也不好。

  在佛门里头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有时候我们与人方便,别人却变成随便。因为我们帮助了他,却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时我们一直同情他,你帮助他以后,反而让他更进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们在帮别人做事的时候,在答应之前,我们要详细地问问看,他这个内容是什么,不要先答应之后再后悔,那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这里也特别的告诉我们,我想很多人对于财物的借贷,往往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当好朋友或者亲人向你开口,向你借贷,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时有困难,他的确是真的遭遇到困难,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帮助他。如果我们看到这件事情,它的影响,它有后遗症,它的危害很大,我们千万要适可而止,不能帮。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严加拒绝,免得造成往后的遗憾。我们再看下一段: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里也提到讲话的时候,“凡道字”,“道”是讲话的意思。“凡道字,重且舒”,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晓得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所以,此地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在团体里头,或者你是主管,或者你是部属,面对这样的沟通,有这种上对下或者下对上的沟通,我们一定抓住讲话要清楚、要明白,尤其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谨慎。

  末学过去曾服务于公职,如果长官从远地打电话回来,交代一些重要的事情,我都会再重复、再反复反述一次,让长官明白我所听到的,我从电话中所听到的是不是真实。为什么?从电话当中,有时候我们会听错。言语当中有很多的字发音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很仔细,有时候我们也会会错意,这些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让对方听懂,他的感觉是完完全全地清楚明了。

  “勿急疾,勿模糊”。它就告诉我们,讲话不可以太急躁。有时候很急,漏掉关键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很关键的字,结果你因为太赶,漏掉了,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言语上面,一定要把握住一个要领,当你在交代或者传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吐字清不清楚。讲得不清楚,让对方做错是我们害他,不能责怪对方。讲得不明白,交代得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后遗症出来,可能所做的全部都错误。

  所以在言辞当中,我们讲话要清晰、要明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你说话的声音速度太快的话,对方没有办法吸收,没有办法听清楚。尤其老师也要很注意。记得小时候上数学课,老师的乡音非常重,往往到很重要的几何数学时,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不明了老师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地我们也呼吁,凡是为人师表者,你在讲话、在授课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到音声速度的快慢。太快学生听不懂,太慢可能人家要打瞌睡。所以这种音声的传达,一定要把握住重点要讲到。而且这个“舒”就是要流畅,把你的言语要表达清楚,免得让人没办法理解你所说为何物。

  有的人讲话速度非常快,像连珠炮一样,从电话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滴滴答答讲完,讲完我们也忘了他刚刚讲的是什么。所以碰到这种情形,如果我们是接电话的人,我们也不要紧张,一定要缓和下来,反复再问他。因为如果交代我们是负责传话的人,在这一方面把关更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尤其是重要的事情,我们更不能忽略掉。所以在此地,我们看到这一条,如果讲话时很快,这个语音有模糊的地方,我们也要特别谨慎小心。如果你没有把握,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话语,我们也要告知他说: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请你可以反问,哪里不太清楚。因为有时候人一急,或者一兴奋,很多话他有时候会漏掉,或者讲得太快,都会让人觉得你讲得词不达意,这样就很不好。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段: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这里就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什么话都不谈,只是讲一些人我是非。此地也特别告诉我们,当你有听到或者是看到人家一堆三五成群在讲一些不好听的话在讲别人的是非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不要再去讲,把这个是非扩散。有时候,我们听到刚好别人讲的是我们的亲人,或者是我们的好朋友,都会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耳根清净,不听其他不好听的话,不听闲言是非,可以让我们不但耳根清净,而且心也会很安定。

  再者,如果没有人我是非的困扰,我们这一生也会过得特别的快乐。为什么?流言的困扰往往很令人难过,甚至会难过一辈子。尤其伤害很深的言语,往往都是因为大家爱说话,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变了质,等你听到的时候,都已经不堪入耳,这个时候反而内心会很难过。所以当人家在讲话的时候,不关自己,千万“莫闲管”,千万不要去管他。不要闲着没事,电话拿起来就找朋友聊天。有时候就在你聊天当中,不经意的一句话,朋友把你的话再传出去,这个是非就扩散出来了。

  所以我们没事的时候应该多读书,或者学一些才艺,学种菜,学烹饪,学*传统的书艺,学画画,都很好。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彼此的闲聊当中,不但造口业,也对自己很不好。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祸从口出”,我们要深深地警惕自己,言语一定要特别小心。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十一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前面第二十条告诉我们,言语特别的重要,要谨慎小心,它攸关一个人的声誉,攸关一个人一生立身处世的信用问题。这一条,它就告诉我们要扩充我们的心量。“见人善,即思齐”。当你看到别人有善行,有好事,行好事,我们应该不吝于赞美,不应该鄙视他,更不应该有嫉妒的这种心态。我们说“见贤思齐”,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这样的心胸,要提升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善良的一面,应该要想一想,“即”就是马上,马上反观自己,想一想他这样做很好,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才对。这个“齐”,就是希望也能达成像他这样的水*,达到这样好的境界。

  “纵去远,以渐跻”。即使我们做不到,能力没有办法像他,我们也要慢慢地学习,慢慢扩充自己的心量。“以渐跻”,希望渐渐地也能达到他的境界,像他这样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样勉励自己?我想人都希望自己的境界、生活都会逐渐地提升。当我们看到人家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这些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没有做过;我们看到这么美的事情,我们把美的事情,自己也能变成这些美好的事情,不是很好吗?所以这里就鼓励我们见贤思齐。有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子女表现不错,往往都吝于鼓励,我想我们也应该要修正自己的一些观念。为什么?我们想想,我们大人在外面工作,如果我们表现得不错,主管或者长官对我们给予奖励,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的安慰,非常的高兴,觉得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有了价值。

  当小孩表现得不错,我们也要适时地奖励他。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表现得不错,我通常都会赞美他:不错,要再接再厉。我最经常奖励学生的就是卡片。卡片里头,写了一些历史上的名言,或者鼓励他的话,我希望他能做到更好,他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得了不少的奖卡。他的母亲说,她的儿子自从得到这些奖卡之后,他都默默地把它保存起来,每天晚上他会一再地看这些鼓励的字眼。这些鼓励的话对他的功课、对他的为人,母亲观察之后说有很大的效益。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看到美好的句子,或者鼓励人的这些励志的言语,我们也可以随时把它摘录下来,适时地鼓励自己的小孩。做老师的也不吝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好的言语,说不定他一辈子受用不尽,他可以得力于这一句话,一生精进不懈,这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常看到好的,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好的故事,把它收集起来,随时随地可以讲给子女们听,或者讲给学生听,也都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鼓励作用非常的高。这里讲到我们看到好的要向他学习。如果看到不好的,我们应该如何?这里就提到: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有不对的时候,“恶”就是有过失、有不对、有不法的情形,“即内省”,这个时候立即要先想到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他这样,犯这样的过失。

  所以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人,不是真的三个人,而是指: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善跟恶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借鉴,也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看到好的我们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能跟他一样的犯错。所以这里就讲到当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不对的时候,第一个不是骂人家,不是批评别人,而是要赶快的自己想一想看,反省自己,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有则改,无加警”。如果我们也同样的"犯这样的过失,这样的错误,就要赶快及时改正。“无加警”,没有的话也要自己勉励自己,警惕自己,不要做这样不好的事情。

  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可是却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的一面。所以看别人的造作,看到别人不管是善或者是恶,可以说他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每天我们都看得到,世间的种种,镜子它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如何让这个社会更和谐?有很多人说我的能力很微浅,我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本身做起。本身做得好,影响所及,你的家人也会向你学习,也会向你效法;扩充到整个社会,你影响的就是你在的团体。人人能如此,社会风气也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渐渐地改善。

  所以,当我们看到善的,一定要再加以发扬光大,从内心做起;看到不好的,从内心反省。这样这个社会善良的就会愈来愈多,善事扩充层面也会愈大;不好的也会逐渐地萎缩,逐渐地减少。所以读了《弟子规》,我们仔细想一想,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生活宝典。我们再看下一则,第二十二条: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从前面我们知道,人要扩充自己的心量之后,我们也要向这个好人学习;看到不好的,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都晓得,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你有德行的话,你就能服众。你在家里有德,你这些孩子也会向你学习。我们说祖上有德,《易经》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里就讲到如何扩充自己的德行,“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个“德学”,我们所谓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也是八德。所以好的这种德行,好的德能,不但自己要能扩充,要能学习,要能效法;同时,如果感觉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欠缺,应该要勉励自己,好好在德学方面要加强。最简单的就是从孝悌开始。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做儿女的、做学生的,做儿女的在家里懂得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做学生的在学校明白自己学业一定要认真,像这样也是德学的一种。因为你能尽自己的力量,达成应尽的责任,这个就是德学。

  “才艺”如果不如人,应该要“当自砺”。这个才艺我们都晓得,现今的人很重视子女学有才艺,拥有才华的人,他在社会上往往比较吃香。如果你能一门深入,就变成这种才艺的专家。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他的才艺非常的高超,我们不能只有羡慕,我们都晓得成功的背后,往往是很多的血汗所堆积成的。所以我们在才德方面、学艺方面输给别人,这个所谓“输”,并不是你一定要跟他竞争。而是你觉得别人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好,学得那么好,我们应该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所以才做得不好,才学得不好,成绩才会一落千丈。

  此地是告诉我们,随时要勉励自己,看到人家好的,看到人家学业好、功课好、品德好、才艺好,我们都要反观自省,想一想我尽心了吗?我尽力了吗?如果你没有达到尽心尽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好,就应该要向他学习,甚至请教他都可以。

  我们说“好学近乎智”。很好学的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一辈子不好学,我们没有能力,不但立身处世很困难,就是连照顾自己吃饭的能力都没有。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一定要告诉他,从小就要努力好好的学习。尤其在德行方面,做父母的更要加以谨慎地教导。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里就讲到品德才学,这些非常的重要,看到别人很好,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效法。可是如果在物质的享受方面,我们就要降低我们的享受。不要看到别人穿得好,吃得好,生活水准很高,然后拼命向他追求学习,这个是不对的。

  曾经有很多有钱的人家,看到你穿名牌,明天我也穿名牌,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物质享受,这是无底洞的欲望。人唯有能降低自己的欲望,他对生活来讲会更为安舒,更为快乐。而快乐也不是建筑在物质生活上,一杯清茶,看看书,或者听听音乐,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的惬意,已经是相当的快乐。

  所以人要懂得知足,唯有知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人间的快乐。这里讲到你的衣服、饮食,实际上这里所讲的应该是指我们的生活,物质生活,不是只有在衣服。还有行的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曾经有家长向我反映,他的孩子说:爸爸,你不用去学校接我了,因为你开的那个烂车,我很丢脸,人家别的同学的父母开的都是名牌的轿车,你不用来接我了。结果这个父母听了非常的难过,由这一点我们也要谨慎小心。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他就懂得追求物质的享受,长大之后,他这个欲望怎么能填满?欲望可以说无止境。

  所以从小我们给予子女的,我们要晓得,如果衣服,老大衣服老二可以穿,我们应该要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觉得还不错,家亲眷属有人也适合,也可以穿,我们也可以再把它转送出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把衣服保存好,免得失礼。所以如果能养成勤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一生,我们对物质享受就不会很重视,就可以清淡。所以从小对于家里的子弟,我们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也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让他有勤俭的观念。

  “勿生戚”。这个“戚”就是觉得难为情,觉得脸上挂不住,很难过。物质享受比别人差会起了这种羡慕难过之心,这些都不对。所以从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给他非常的安适,不见得是好的一面,反而有助长他欲望增加的这种嫌疑。为什么?我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如何让孩子有勤俭的观念,从小我们就要培养他,不可以从小让他过得相当的舒服。这个所谓相当舒服,就是给他都是最好的。给他都是最好的,他将来长大,万一环境没有这么好,影响所及,都有可能变成作奸犯科。所以在这一方面,做父母的一定要很注意,从小孩子他这个物质方面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第二十三条: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这里又提到了人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彼此见面,我们都希望对方能讲好话,我们也讲好话回应对方。可是我们难免也会听到,有人会直接讲我们的过失。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诚如这一条所说的,你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不好的;当别人专门讲你不好的,你会很生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好的朋友会渐渐地远离你。

  这里就讲到“闻”,就是你听到,“过”就是直接讲你不对的地方,你听到很生气;你听到人家赞誉你,赞美你,你很高兴。这样就是“损友来,益友却”。因为你喜欢听好听的,这就会引来很多专门讲好话给你听的,你永远看不到你的过失,损友会渐渐地接近你。“益友却”,好的朋友也会逐渐地疏远你。

  人会讲别人的过失,如果没有到达一个程度,往往他不轻易来跟你讲你有哪里的不对。每次如果他看你不对,他讲你,你很生气,他讲了一次,下一次肯定不会再讲。为什么?他怕跟你结怨,结怨仇。我们刚刚有提到,人很难明白自己哪里有过失、有缺失。如果你不能接受朋友规劝你的,讲你不对的,你没有这样的雅量来接纳,你的朋友、好的朋友当然会渐渐远离你而去。不好的朋友,损友就是不好的朋友,他会渐渐地接近你。

  我们都晓得交朋友非常的重要,如果朋友相聚在一起,几乎都是在吃喝玩乐,都是在享受,只知道这些,这些都是会有损我们的品德。为什么?每天只有欲望,往欲望里头贪求,这是造业的现象,也是灾难来临的征兆,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

  此地讲到损友跟益友,它的标准在哪里?在你的心量。你有这样的心量,你就会广结善友;你没有那样的心量,所有的好朋友都会远离而去,不好的朋友,他就会接近于你。因为你只想听你爱听的,你不想听真话,人家就用虚伪的话来欺骗你。最后,你潦倒,你祸害来临,你都不晓得。所以,朋友当中的交往,我们也要谨慎小心。

  孔夫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友也有三,也有三类,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友便辟,友便佞,友善柔”。这是讲到不好的朋友有这三类,专门讲好听的话,专门找你去吃喝玩乐,专门讲一些虚假的话,用这些话来欺骗你、诱惑你、蛊惑你,这些都属于损友。所以,结交朋友非常的重要。

  在一生当中,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朋友,他在我们人生的历程当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也是很大的关键。有时候我们受到委屈,有挫折,往往第一个想要倾吐的,不是父母,也不是长辈,而是比较亲近的朋友,相处共事比较好的朋友,我们往往会跟他切磋探讨。所以好的朋友,他讲信义,他讲信用,他会真正的帮助你,规范你,当你在危难的时候,他也会适时地站出来替你讲话,或者让你有所依靠。

  所以,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也要特别的小心。为人父母的,从小也要告诫小孩。像有的父母,他不了解自己子女在外面交友的情形,等到接到警察通知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干了些坏事。所以有一些贤明的家长,他也会去了解,他的朋友是哪些人,往往也会邀请他到家里来观察。如果像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相当的保险。为什么?我们知道他的朋友是好还是不好,做父母的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有机会教育,告诉子女哪一类是好朋友,哪一类不可以结交,应该要疏远。所以,此地也讲到一个标准,好朋友我们要接纳他的规劝;不好的朋友,我们记得要远离他。我们再看: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里就讲到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为什么?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的时候,他会很高兴,有时候那种骄慢的态度,他就会因而生起。

  “闻过欣”。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会觉得很欣慰,因为我做错事情有人肯愿意跟我指出,让你更为提升,这是非常难得的。就好像唐太宗跟魏征一样,唐太宗他有宽广的心量,接纳魏征跟他规劝一些不是的地方。如果没有唐太宗的心量,魏征老早就不敢给皇帝讲这些真话。皇帝如果有过失,他都会及时来加以制止。

  所以,这里就讲到“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就是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地与你接近。我们都晓得,人一生不可能没有犯错,但是你听到别人对你有所过失会肯跟你讲,我们第一个应该要感激他。为什么?他没有让你罪上加罪,恶上加恶。尤其做错一件事情,你侥幸没有人发觉,你下一次再犯,你会觉得大家都不晓得,你这些罪恶就一直往下堕落。如果我们今天第一次做,第一次就过失,第一次就不对,就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要庆幸,因为你无心的过失,别人肯这样的帮你忙,让你能及时的制止,不再继续造作恶业下去。

  所以我们对于肯告诉我们过失的人,要抱着感恩的心,一定要感激他,不要气他。有很多小朋友做错事情,听到别人跟他讲,他就很难过跑来跟我讲,他说别人说我怎样。听了以后,我分析给他听是你的错,别人愿意讲出你的不对、你的不是,你应该觉得高兴。为什么?因为你将来会变得很好很好。孩子听到以后,他就觉得很安慰。

  这里我们也要提出一点,当我们如果要讲对方不是的时候,我们的言语、我们的容貌一定要*和,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在骂我。也要记得时间场合,如果在公共场所当中,你让那一个人下不了台,直接指责他,或者指出他过失所在,不给对方面子,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好朋友有过失,我们也要知道让他有楼梯下,让他觉得这样不会难为情。所以,古人告诉我们“规过于室”。要规劝别人,尽量在单独的地方,让他能缓和自己的心情,同时也不要让他太难堪。这里也是相当重要的。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何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首先要了解,怎样的过失称为“错”?怎样不对的事情,我们称为“恶”?这里最大的分别在于你的心,在于你的起心动念。此地讲“无心非”,你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去做的,这些称为错误、过失。“无心非”,非就是错。不对的事情,不对的言语,或者不对的造作,我们称为错,是无心的;有心去造作,我们就称为恶。这里它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人,我们想一想,这一生都有过失,都有过错。如果无心所犯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存着感激之心,及时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语,错误的思想。如果你有心去做,故意去为非作歹,那就是相当的不好。这是有意造作恶业,他的结果灾难肯定会到来。有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心地要纯善;没有纯善,我们也要向善人学习。即使我们今天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能改正过来,可以说这是好人一个。我们也不要由于自己曾经犯了过失,就非常的难过,难过到终日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这样也是错误的。所以,此地讲道: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里讲有过失不要怕,只要你能改过,不再犯,这个过就永远不再造作;不再造作,这些过失就等于没有了。因为你能忏悔自己过去的不对,你能及时地改正过来。像孔老夫子就非常赞赏颜回,他说颜回是一个不贰过之人。什么叫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不再犯,知道自己有过失,肯定不再造像以前这样的过失,不再重复,不再重蹈覆辙。

  “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你有过失,你有过错,你故意再去掩饰,不要让人知道你曾经做错事情,像这样的人也不对,有这样的心态更是不对。因为“倘掩饰”,如果你再去掩饰,再去讲一些谎言来弥补你的过失,同时“增一辜”,辜就是再增一条罪。你就增了哪一条罪?谎言之罪。

  因为人很怕人家指证他有过失,也很怕改过向善,这是一般人的通病。过去的人,往昔之人,他们对自己的过失,往往很在意。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有过失,我们要及时改正,不要怕改。有道是“知耻近乎勇”,知道过失不是一件耻辱,知道过失能及时改正向善,就代表我们是不断往上追求之人,我们不是往下堕落之人。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条,对于自己有无心的过失,一定要及时改正过来;有意的犯错更应该避免,更不应该有这种心态,故意去害人,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行为,都是相当不好的。

  人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清清白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此地也勉励我们有过失不要怕,要能及时地改过。同时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我们也要怀着宽恕的心情来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无心的过错,我们要原谅他没有那种智慧,他因为一时不小心,我们也不要得理不饶人,也要有宽恕的心情来原谅对方。千万不要恶上加恶,把别人逼到没有地方伸展,这也是很不对的。所以,除了勉励自己有过失及时改正之外,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哲理。

  我们看过了第二十四条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扩展我们的心胸。怎样扩展?就是要有慈悲,要有爱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众人,我们要怀着这样的爱心来对待一切众人。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7)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 (菁选5篇)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1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莫过于《弟子规》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智慧的人士留给后世子孙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最早知道《弟子规》,是在我的语言班。那时,老师常常把《弟子规》的内容穿*儿歌、故事中让我们学习。由于它读起来琅琅上口,像儿歌一样,所以我很容易就记住了,还时不时的在家里“卖弄”一番。你看,那个背着手,晃着头,唱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小男孩儿不就是我吗?

  现在,《弟子规》则已经成为我们老师和同学的“口头禅”了。它已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指导着我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同学因为经常跟家长顶嘴,家长忍无可忍就告诉了老师。班主任丁老师走进教室,先环视了一下全班,然后把目光落在了那个同学身上,开口说话了:“听说咱班有的同学在家里很不讲理,还跟父母吵架,《弟子规》怎么说呀,‘父母呼---’”,同学们马上接口:“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时,再看那位同学,头低下了,脸也红了。

  有时,我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背《论语》。《论语》既不好理解,读起来又不顺口,所以我常常记不准。每到这时候,我总会自己鼓励自己:“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我相信,只要功夫下到了,一切困难就都不存在了。

  《弟子规》也改变了我的不少坏习惯。以前,我的房间最乱的时候简直可以称作垃圾房,地上、桌子上、窗台上,随处可见我的书本和玩具,就连床上也堆满了东西,所以我经常拿错书或者干脆找不到我要找的东西。现在我的房间可比过去好多了,因为我想做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我的变化还不止这些呢!原来在家里不管谁指出我的缺点,我都要和他们争辩一番,现在我学会先检查自己了;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我学会了谦让,不再为小事斤斤计较;另外我还能做到不随便承诺别人,承诺过的事情,一定要想尽办法做到。家人都说我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

  所以我认为,《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用心去品味的好书。同学们,请你们也从现在开始,认真阅读《弟子规》吧!因为它能够教你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它能够指导你如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它还能引导你正确处事,使你成为分寸有度的人…总之,阅读《弟子规》将使你受益终生。

  让《弟子规》伴随我们少年儿童一起健康成长吧!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2

  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弟子规》朗诵大赛,我重新认真阅读了《弟子规》一书。该书语言流畅、朗朗上口,全文以三字经的形式,高度概括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习等生活规范。书中对每一句行为规范都配了译文和相关的故事,加深了我对《弟子规》的理解。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听到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父母交代的事要立刻动身去做。记得有个星期日,妈妈想锻炼一下我,饭后让我洗碗。我实在是不想洗,就推辞说,“我还要写作业呢!”就赶紧躲进房间里写作业去了。还有一次,妈妈有事要跟我说,喊了我三遍,我半天没反应。妈妈奇怪了:“人呢?”这时,我才慢悠悠得答道:“干什么?”结果妈妈生气了,我也呜呜地哭了。通过这次活动重新学习《弟子规》后,我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习惯,想:“难道《弟子规》里的行为规范就这么难做?不,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做到。”为了能够认真做好,我经常边背边思考,互相对照,让自己做得更好。从此以后,我不但更少挨妈妈的批评了,而且还能经常获得父母的表扬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早起晚睡,把握光阴;一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因为我喜欢睡前看书,看着看着就记不得睡觉的事了,以至于经常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也很难起得来,睡觉、起床都少不了父母的再三催促。经过对照《弟子规》里的行为规范,发现“夜眠迟”和“惜此时”我做到了,但是“朝起早”还没做到。妈妈说,“你不但‘朝起早’没做到,不该学的‘夜眠迟’也应改掉。”通过妈妈的一再解释,我不但懂得了《弟子规》中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懂得了书中也有一些过时了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我既惜时如金、认真学习,也坚持早睡早起,还坚持每天晨练呢!所谓“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晨”。

  《弟子规》是我喜爱的经典之一,更是我的老师,让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老师没有教的知识,懂得了怎样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多学习课外知识;不仅要向书本学,而且要向父母、向社会学。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不仅在学校里要做个好学生,而且在家里要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更要做个好公民,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三好学生。《弟子规》将永远伴随着我成长!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3

  《弟子规》就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好书,这本书将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将是我们受益一生的书,让我感悟最大的就是入则孝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慢吞吞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卸偷懒。

  以前反应慢是我的一惯坏毛病。记得有一次,我正看着电视,妈妈对我说:“吃饭了,韬韬。”我毫无反应,眼珠子盯着电视一动不动,妈妈又叫了几遍,可我把妈妈说的话当作“雾里听鸡叫——当听不见”这下妈妈可生气了,她连忙跑到电视机前,“咔”的一声关掉电视,还严厉地批评我。我没有办法,只好来到饭桌前,但心里不服气呢!还有一次,爸爸早上叫我去买豆浆,我心里很不乐意,就拖拖拉拉地磨蹭,结果用了几个小时,才把豆浆买回家,结果被爸爸骂了一顿。但自从学校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在《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会了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为了我们的好,我们应该心怀感激,现在,我真想向爸爸妈妈道歉,说一声:“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一定听你们的话,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有一天放假,妈妈生病了,头重脚轻,全身乏力,躺在床上昏昏欲睡,正巧爸爸出差了,我想起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尽心尽力地给予照顾。我马上用手摸摸妈妈的额头:呀!真烫!我立即拿来探热针,放进妈妈的腋下。“嘀-嘀-嘀!”40度!我吓坏了,连忙打开药箱,东翻西找,终于找好药了。虽然这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但我顾不上擦,便整理好药箱,放回原处,并迅速调好药的份量,把冲剂倒进热水中用筷子搅拌均匀,这时我想起了“汉文帝亲尝汤药”的典故,我把药放进嘴里尝了尝,待合适了再一口一口喂妈妈。妈妈生病那段时间,我还煲小米粥给她吃,经过我的精心照顾,妈妈很快恢复身体,她直夸我是好孩子。

  《弟子规》这本经典之著令我受益良多,在《弟子规》中,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理解到无穷无尽的道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品《弟子规》,行《弟子规》吧!

  让《弟子规》伴我们一起成长吧!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4

  近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弟子规》朗诵大赛,我重新认真阅读了《弟子规》一书。该书语言流畅、朗朗上口,全文以三字经的形式,高度概括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习等生活规范。书中对每一句行为规范都配了译文和相关的故事,加深了我对《弟子规》的理解。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诉我们:听到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父母交代的事要立刻动身去做。记得有个星期日,妈妈想锻炼一下我,饭后让我洗碗。我实在是不想洗,就推辞说,“我还要写作业呢!”就赶紧躲进房间里写作业去了。还有一次,妈妈有事要跟我说,喊了我三遍,我半天没反应。妈妈奇怪了:“人呢?”这时,我才慢悠悠得答道:“干什么?”结果妈妈生气了,我也呜呜地哭了。通过这次活动重新学习《弟子规》后,我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习惯,想:“难道《弟子规》里的行为规范就这么难做?不,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做到。”为了能够认真做好,我经常边背边思考,互相对照,让自己做得更好。从此以后,我不但更少挨妈妈的批评了,而且还能经常获得父母的表扬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早起晚睡,把握光阴;一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因为我喜欢睡前看书,看着看着就记不得睡觉的事了,以至于经常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也很难起得来,睡觉、起床都少不了父母的再三催促。经过对照《弟子规》里的行为规范,发现“夜眠迟”和“惜此时”我做到了,但是“朝起早”还没做到。妈妈说,“你不但‘朝起早’没做到,不该学的‘夜眠迟’也应改掉。”通过妈妈的一再解释,我不但懂得了《弟子规》中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懂得了书中也有一些过时了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我既惜时如金、认真学习,也坚持早睡早起,还坚持每天晨练呢!所谓“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晨”。

  《弟子规》是我喜爱的经典之一,更是我的老师,让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老师没有教的知识,懂得了怎样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多学习课外知识;不仅要向书本学,而且要向父母、向社会学。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不仅在学校里要做个好学生,而且在家里要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更要做个好公民,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三好学生。《弟子规》将永远伴随着我成长!

弟子规伴我成长作文5

  人生像一弛纸,也像一场马拉松。是《兄子规》在我人生的纸上描摹了出色而又光辉的一笔,也是她在我人生的马拉松上注进了源源一直的力气。

  《弟子规》中有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走,不学文,免未睹,昧理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事必躬亲“孝、悌、谨、信,泛爱众,疏仁”这些天职,一味逝世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常识增加本人浮华不名的习惯,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实际,不肯读书学习,就轻易依着大家的成见干事,受蔽了真谛,是不合错误的。我想,这跟孔妇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模一样。简简略单的一些字,草草而望,这些字似乎在陈述光学而不作的成果。但,再细细咀嚼,才晓得文字后点蕴露的真理。

  这让我想伏其中有句“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实在,良多情理咱们缓缓都会懂。如果只是凭仗权势*易近人,对方不免心服口不服。只有以理弃胜,别人才干甘拜下风。记得有一次,多少个男共学在吹“牛皮”,假使我以科代表的身份去压他们,确定会有所不服,于是我想到了《弟子规》中一句“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他们都惭愧地低下头。

  还有很多同窗碰到艰苦就“不假考虑”地往答他人,这也是不恶的习惯,应当“逢惑而念不得则问”。文学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积聚的,如果你想*步青云,那只是沙上修塔,徒劳无过。“百擅孝替先。”一个对父母皆不孝敬的我,如果说他可能干成大事业,那兴许是一种偶合;一个不理解礼仪的人在人生的途径上趔趔趄趄言走,最后付没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她让我懂得了许多。她不仅仅只是一标书,更像是人生的.一位承蒙老师。是她让我学会了感仇,学会了成长。

  假如有己5岁了,还不倾听功她这么他的童年多了一段暖馨…

  我想,尔是幸福的!

  由于童年面始终有她相陪!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8)

——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弟子规》有感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的三字一句,其中却蕴含着无穷的道理。这就是*经典儒家文学著作《弟子规》的开篇语。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人如果从小懂得规矩,明辨是非,那么他将会成为一个有原则、有主见的人;反之,如果从小过于放纵,任由自己的脾性张扬,那么他很可能会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规》就是这样一部约束、管理我们言行的规矩书,请大家谨记这是约束而不是束缚,是管理而不是管制!

  全书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阐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习惯与规范。开头提到的那几句便是《弟子规》的总叙,贯穿了全书的内容,告诫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其次要为人谨慎,讲诚信。爱所有的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在把这些都做好的前提下,大德已成,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这几句我们也不难看出,学习文化知识是放在大德之后的,人生之大德应是“孝、悌、信、爱、仁”,有大德才能有大成!

  让我们再深入的体会一下大德之道!

  入则孝——试想一个不爱父母的人,何以爱别人,何以信于人?他是孤立的,自私的,狭隘的,难以成事。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成就,这种人也是遭人鄙视的。对于我们来说,父母就是天,为我们支撑一片生存的世界,我们怎能不感激父母?母爱如轻柔温暖的雨,父爱如坚不可摧的山,他们永远永远的付出,我们何以报答?只有“孝”这一个字。

  出则悌——我明白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长辈。无论对方与你有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是长辈,他们身上就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的东西,我们都应以诚恳、尊敬的态度去面对。对待长辈要用尊称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等等,都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对待长辈时千万不可傲气凌云。

  谨而信——我明白了无论在那个环境中,人都应该保持谨慎而诚信的对人做事。譬如在家如何对待亲人,在外怎么与人沟通,做事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等等。这里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我们只有对别人诚信,别人才会回馈给我们诚信。如果不能遵守约定,无论是因为什么主观的原因,都不足以挽回别人的信任。可见诚信的重要性。

  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与人相处的精囊妙计。正确的交往观念是人人*等,有博爱之心,爱所有的人,爱整个世界。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当别人给自己恩惠时,也要心存感激。多于那些道德高尚、见多识广的人做朋友,从而见贤思齐,提升自己的素质。

  余力学文——我懂得了要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自己创造优异的学习环境,努力达到目标,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以*和的心态对待学习等等,这使我受益匪浅。

  读了《弟子规》这部书,我原本模糊的处事观念变得清澈了,原本不以为然的不良习惯变成我必须摒弃的恶习。我终于懂得了优秀弟子是怎样炼成的。我们的人生需要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弟子规》是我们少年时期的必修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不断完善自我,走出精彩的人生!

读《弟子规》有感2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很多,演员表演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个心灵纯洁,没有私心的人却很难。这无疑是因为戏可以反复琢磨,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戏是虚构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弟子规》中的一词一句,都组成了一个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统,贯彻了小学生的生活。做为小学生,就更应该学习《弟子规》,在其间感受圣人的谆谆教诲。

  “首孝悌”,就是说要孝敬父母,尊敬别人。行孝是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将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卧冰求鲤”一样伟大,而有些人则是把孝敬父母当做工作一样对待,之所以时不时看望父母,是因为怕别人说他望恩。而《弟子规》恰恰是要我们从细节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绝不是一时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长辈,一个人如果对长辈都丧失了尊重,对其他人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了,当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难被别人认可,支持。

  “次谨信”,告诉我们要小心误入歪门邪道,对邪僻之事绝勿问。还要有信用,一个人,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会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尔”品牌,不就是靠诚信才被人信任的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的就是与人交往要*和,要宽以待人。多与有仁义的人交往,向他们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这些做完了,还有力气,就学习其他的知识。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长补短,向身边的人请教,虚心一点,不懂就问。

  学习《弟子规》,将圣人的教诲融入生活,融入学习。尊敬他人,虚心请教,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些不就是小学生要做的吗?《弟子规》这一文化瑰宝,这一学习方向,在历史长河中永远璀璨。我们在学习中也在完善自我,树立起正确的观点,思想也有了升华的过程。

  孝敬父母,爱周围的人,信任别人,虚心请教,这个社会才更加和谐。

读《弟子规》有感3

  《弟子规》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读此文,是一个提升个人修养、思想品德的过程。读好胜于读坏,背好胜于读好,而真正理解,胜于一切,实际做到,更是上一个等次。每三字为一段话,两字为一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这些非华丽的语言,却蕴含着一片极为广阔的空间。当我认真品完后,反复回想,深有感触。

  *有一句俗语,“百事孝为先”。因此,《弟子规》首先讲的是“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了第一个篇章——出则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为,太多太多对不起父母的事……我们的一切是父母给的,不要再强求了。趁他们健在的光阴,及时行孝,岁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讲的是兄弟之间的原则,我很是看重这一篇章。兄弟之间,要合为一心,相互帮助,团结相处,不要因为利益,而抛弃友情。金钱买不来友谊,切记!

  ”谨“这一章,讲的是生活习惯。这点我认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极其重要,此章节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在现实社会中,失信往往会令朋友十分厌恶,我可是深有体会。一次,我经过长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约好一块玩,却迟迟不见他下来,过了一会儿,他打电话来说,他有事。就这样,我被”放鸽子了,只好走回去,心里很不爽。

  “泛爱众”讲的是儒家学派的“仁”。这章里有两段话我非常重视: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断一个人,而生活中,许多却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质可能会胜于某位官员。

  “亲仁”告诉我们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

  “余力学文”是对学习方法的一种总结

  上千字,讲的就是这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却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证明你能做好的。必须牢记于心!

  《弟子规》引导我们树立各种优秀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带给我们的启示无穷……

读《弟子规》有感4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许多缺点,我虽然成绩较好,可是骄傲自满,经常看不起那些学习差的人,干的很多缺德事:在学校老师不让吃零食,我放在书包里偷偷吃;和同学斤斤计较;放学了该回家了还在外边玩,让父母担心;父母生病了,还嫌弃他们没给自己做饭;做了好吃的,自己抢着吃......《弟子规》告诉我品德比知识珍贵。知识使人有学问本领,而道德知识则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规》中告诫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惭愧的是我没有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过生日时,母亲总是给我买上一个大大的蛋糕,全家为我祝福,母亲的生日呢,我为母亲做了什么?真的惭愧呀,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我没能体会得到他们的劳累,没能看明白那一条条皱纹里藏着多少辛劳。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弟子规》中告诫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就教我们要学会忘记怨恨,记得他人给自己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帮助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帮助的人,是你们启发了我做人的道理。

读《弟子规》有感5

  它还要求我们说话要文明,讲信用,与大家相处要*等博爱。读了《弟子规》,我受到很大教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迅速回答,不能迟缓,父母叫你做事的时候,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懒不做。

  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看书,爷爷让我下楼帮他拿报纸。我想继续看书,便随口回答道:“等一会儿吧。”爷爷见我不愿意,就自己下去拿了。

  听到爷爷关门下楼的声音,我随即想起《弟子规》上的这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觉得非常惭愧,想到白发苍苍的爷爷每天帮我们买菜、烧饭,有时还要接送我上学放学,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推辞埋怨的话,想到这里,我更惭愧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更听话的好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6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园里总会传出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那么得铿锵有力,那么得整齐。《《弟子规》用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教育着一代代的少年儿童;《弟子规》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传至今,开导学生,风靡校园。它用一句句含有丰富哲理的语言,一个个做人的道理教育着我。

  读了《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体贴长辈,友爱兄弟姐妹,珍惜亲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做到规矩谨慎,要讲信用。诚心,是无价之宝是金钱所买不到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数“次谨信”了,它告诉了我诚信的贵重,诚信的容易失去,难以得回……

  《弟子规》带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它带着我在知识的宝库里摸索前进,它带着我进入了孔子爷爷的课堂,学习做人的道理。但当我读着“次谨信”时,我的脸不时红了起来,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记得那天,天空中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撑着一把把花花绿绿的伞在路上行走着。在阵阵鸟叫声中我醒来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叹了一口气说:“怎么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动是进行还是不进行呢?”我的心里想着:算了,还是不要进行了反正双休日还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动也不迟啊!妈妈走过来了看见了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不禁问道:“怎么了?”“今天下雨了,活动是进行了还是不进行呢?我对组员说好了今天搞活动,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对妈妈说道。“当然要进行了,既然说出口了就应该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无言谁还会来信任你呢?万事以诚信为先,人以诚信为本。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妈妈教育我说。我点了点头,决心一定要照常举行活动。在那天我们顺利地开展了“WQ”活动,妈妈那句“万事以诚信为先,人以诚信为本”也牢记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为有了诚信而显得更加成功。诚信,是人生中不可丢失的,它是金钱所无法弥补的,胜过任何事物。诚信是开启人生大门的金钥匙;是人生中的导航标;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脚印。人以诚信为本,我们一定要讲诚信,做一个诚信的学生。

  诚信,让我在成功中成长;诚信,让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诚信,让我迈出了一小步。《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它让我对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润物般的潜移默化,帮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弟子规》有感7

  是怎样邂逅它的呢?

  早就听闻它的大名。那天,在电视上看到几个学术专家在争论青少年该不该读它,我对它产生了好奇;那次去书店,在书架上看到它,就随手那么一翻,不经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爱上它。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它与《三字经》一样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中讲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部试图揭示人生成长规律的书。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弟子规》上一些基本原则去做,那么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为社会所认同的人。

  《弟子规》中一共有七则内容,按“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个方面讲述了该如何处事做人的道理,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以德为先。*时对人对事的点滴感悟都在《弟子规》中都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由于这个学期学业忙碌,所以我只读了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章——《博爱无疆》,这一章篇幅虽短,但却给了我许多启迪。

  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是的,对待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民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充满爱护之心,都决不存在私心,不论好与坏、贫与贱,都一视同仁。就像今年三月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后,*放下了以往与日本的各种矛盾,派出救援队帮助日本救灾。虽然国内有许多不理解的声音,但是许多普通民众还是先出了自己的爱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确,日本曾在*发动了侵华战争,曾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但是那是他们的先辈犯下的过错,为什么要用他们先辈的过错来惩罚他们呢?难道一些刚出生的孩子也对我们构成了威胁?更何况,在汶川地震时,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像《弟子规》中说的那样,“怨欲忘、抱怨短”,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但应该忘记仇恨;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开创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与许多人一样,当听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样拍手称快;可是,当看到《弟子规》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作为同类,我们应该报恩忘怨,在大灾难面前同舟共济、偕手共进,世界真的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搅”。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没有空闲,就不要去打扰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要用闲言碎语干扰他。我想,做人不也是这样吗?我觉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无事总是爱表示以下对别人的“关心”,可是他们的“关心”却让别人难为情,让别人的心理负担加重,我们应该知道“忽略”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关心。

  *人是很讲人情的,遇到别人有事出于关心询问一下是一种礼数。但有些人却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别人的家长里短的一种好奇,然后歪曲事实到处去宣扬,以此提高自己在这一小圈里的威信,他们的做法却给别人的心里埋下阴影,让别人觉得特别反感。所以,有时对别人多一点“忽视”,不是冷漠,而是关注,别人还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读到了“爱众”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读完,在读到的弟子规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后我要按照《弟子规》中的准则去做,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时,就像在与古贤对话,在聆听圣人的教诲;读完之后,我们就会受到一场人生的洗礼,就会得到心灵的启迪,从而使自己的气质得到一次更深层次的升华。

读《弟子规》有感8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译文: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

  中华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郯子的年轻人。他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困难取鹿乳奉亲。身为儿女,我们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壮举,但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回报父母。再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扪心自问,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们做到了吗?

  生活中,有许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们什么事情都让爸爸妈妈来做,而爸爸妈妈叫他们做一点事情,他们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闹,就是拖拖拉拉。从小到大,当我们生病时,父母给我们端茶送水;当刮风下雨时,父母给我们遮风挡雨……而现在父母叫我们帮忙时,我们又是怎样做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多年,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为他们做点事吗?我们就不感到羞愧吗?

  如果你连“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点对父母的基本礼仪也做不到,那么又谈何报答父母对你的养育之恩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做爸爸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做孝顺好少年。

读《弟子规》有感9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妈妈的指导下,读完了《弟子规》这本书。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是,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首先,我们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爱护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谦虚谨慎,信守诚诺,讲求信用。然后,对大众要*等博爱,亲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后还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迪,它启迪了我如何做人。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人。

  爸爸为了让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为了让我和弟弟以后能上更好的学校。他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妈妈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我和弟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天天围着我和弟弟转,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文化,教给我们礼仪。他们无私地奉献出他们的全部,包括他们美丽的青春。所以,我们应该尊敬他们,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珍惜老师们的劳动成果。以后学有所成,一定不忘师恩,常去看望我们的老师们。

  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好书,同学们一定要去读一读、学一学。

读《弟子规》有感10

  打开网页,总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在某航班上,因两名*乘客喝酒斗殴,导致飞机被迫返航;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在马尔代夫,一名*女游客晒出了自己刚捞出的珊瑚照 ……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曾几何时竟下降到了最低点!

  我们中华民族原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知恩图报、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民族传统美德。可是为什么现如今我们中的很多人却知书不达理、知书不懂事、知书不知礼,上了不少学,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处事的本领没有多少。家长望子成龙,结果孩子们成了龙也成了凤,却没有*。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如何做人。

  学校给每个孩子下发了《弟子规》,何不将此好好利用起来?于是,我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我未曾细读的国学经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首先,它教我们“入则孝”──要孝顺父母,感恩他们的养育,并且从很多细节入手,讲了如何才是“孝”。 如: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等。

  接着它教我们“出则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要谦虚礼让,尊重长者,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同样是给出很多细节的做法,让人受益匪浅。比如在这一章里,它指出:“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在刚毕业第一份工作的培训中,记得就有位讲师给我们讲过“电话礼仪”,即使电话那端不是找自己,主动询问并给予帮助也会给他人留下极好的印象,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而这些,早在古人的训诫里了。

  然后在“谨”和“信”里,它所提出的处事方式,更是精辟。简直可以编成“智者生存法则”──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谣言所利用。)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允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进退两难。 讲话时要口齿清晰,咬字应该清楚,慢慢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事不关己不必多管。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后几章的“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它又教导我们:和大众相处时要*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如果人人都能身体力行,那这个世界真将是个美好的人间了。

  *古代经典真是博大精深,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巨大财富,儿童在人的一生中,是心灵最为纯洁,记忆力最好的时段。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时期,指导孩子记诵启发人生的优美经典文章。但一开始,孩子们对《弟子规》并不感兴趣,于是我利用早读时间、品德课时间告诉孩子们里面的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偶尔给孩子们看看《弟子规》的动画片,慢慢地,孩子们对它产生了兴趣,班级里同学做错了什么事,也会一本正经地引用《弟子规》中的语句“教育”他。同时,我想到了做父母的也要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经过耳濡目染的熏陶,对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世界观,甚至对语言水*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帮助。于是我建议家长也来读《弟子规》,一些家长也纷纷表示赞同。

  《弟子规》一书中强调了人应该注意个人修养,以孝、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这与当今社会道德的准则基本相符,但其中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们也要和孩子解释清楚,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让我更深地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体力行,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风气,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礼仪的好处,利人利己。

读《弟子规》有感11

  一本好书,就像我们的启蒙老师,教我们掌握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这部经典作品,它让我们懂得了一些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应勿缓”,当父母叫我们时,我们应立刻回答。“父母教,须敬听”,意思是:当父母教育我们时,我们应该认真听。“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当我们的品德不好时,父母会觉得很丢脸……

  当我读了《弟子规》后,我觉得有些事情我还没有做到,比如,有时候当父母叫我时,我没有答应,觉得不答应也没什么;当爸爸妈妈批评教育我时,我很不耐烦,觉得父母太啰嗦,就不认真听了;有时爸爸妈妈指出我的缺点和犯的错误,我就跟他们顶嘴,不想让他们说我不好……

  通过诵读《弟子规》,学习先贤和圣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时要立即答应;父母教育我时,要耐心认真地听;当父母批评我的缺点时,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跟爸爸妈妈顶嘴了。

  让我们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吧!书是你最好的老师,是你最好的朋友,它会让你收获很多知识,让你明白许多道理。

读《弟子规》有感12

  今天张老师让我们回家读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爸爸给我讲了这句话的意思,他的第一句是,爸爸妈妈叫我的时候,得答应得快一点,不能慢慢吞吞的。第二句的意思是,妈妈爸爸命令我去干事的时候,不能偷懒,行动要快速而且不能偷偷溜走。我痛痛快快的读完了。我不光读了这句话,我还多读了好几句呢。

  妈妈说:“说到容易,做到难。”我觉得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这些要求。

读《弟子规》有感13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丽景学校参加语文老师让我们去的冬令营。

  我们如期地来到了丽景学校。

  这的老师素质非常高,有的还是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与大学生呢。他们都是北京大学儒行社的,所以他们教我们的也都是与儒家有关联的东西了。他们可个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呀!

  在这里的课程大多都是有关《弟子规》的。也有与历史有关的东西。

  最让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规》中的兄道友,{我的妈妈作文100字},弟道恭。因为我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我对弟弟十分不友好,经常对他凶巴巴的,这也因为他太讨厌了,{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但是我学了《弟子规》之后,明白了对待兄弟就要恭敬,这样他也会对你好,就因为学了《弟子规》所以我和弟弟已经三个月都没有发生争吵了。

  在丽景学校的这7天中,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规》给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让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识。我以后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学经典!他还让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点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读《弟子规》有感14

  《弟子规》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家里的这本是五年级时爸爸送我的。

  里面的《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等我都可以背的滚瓜烂熟,它也给我日后的生活、学习都带来不少帮助。它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行为谨慎,言语诚信,相处*等,亲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不与父母顶嘴、吵架,体谅父母、热爱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礼物。

  《在社会》

  在社会上要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行为谨慎,不可放逸,谨乃护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与朋友一起相处,要讲*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社会上如果人人都这样,何愁没有文明社会?何愁没有和谐家庭?人人让一步,社会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在学校》

  亲近老师,尊重老师,以师事之,要跟她学习道德学问,仁者无敌!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文以载道。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请教,以免越积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能亲人,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亲近品德高尚的人们,你会发现,原来社会不是冷酷的,还有阳光,只是以前没有发现。用心感受,用爱奉献,得到的会是整个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这些道理让我受益终生。道德,让社会更美好!文明,让城市更清洁!在生活中彬彬有礼,别人会对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这是社会中人人都该重视的,是每个人文明行为的标准。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发现。

读《弟子规》有感15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是少年言语行动、道德修养、待人处世的行为指南,对于我们特别有教育和指导意义。

  《弟子规》第四部分着重就学习作了阐述,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读懂弄通这个部分特别重要。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李嘉诚说:“知识改变命运。”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就学习的方法,《弟子规》告诉我们:“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细阅读,口到是多读几遍。学习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学到真正的知识。

  “紧要功”这三个字对我特别有教育意义,它让我明白: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要想学到书山、学海里的知识,必须抓紧点滴时间,用心学习、细心探究、全心拼搏,这样才能增长智慧。

  常说一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不好的书则会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让人永远迷失在黑暗当中。“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有认真、细致、反复阅读经典著作,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弟子规》还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学习好经典著作,还要在生活中努力实践,这样才能不负所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生力军,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阶段。作为少年的我们,只有勤奋读书、刻苦钻研,才能学有所获,才能实现个人理想,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弟子规主题班会 (菁选5篇)(扩展9)

——读书笔记弟子规

读书笔记弟子规1

  刚读《弟子规》我就被它所震撼,原来*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到现在才结识《弟子规》这本好书。通读之后,我感慨万分,《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弟子规主题班会,菁选五篇【通用文档】】相关文章:

1.2023年度我教育梦演讲稿分钟(优秀10篇)【完整版】

2.最新教育目心得体会和感悟,教育目心得体会(20篇)【通用文档】

3.2023年度纪律教育月心得体会,月纪律教育心得体会(汇总10篇)【完整版】

4.纪律教育月心得体会,纪律教育学习纪律教育心得体会(实用20篇)(精选文档)

5.2023年度“多彩主题党日”全年计划(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