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捷优文库网!

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7篇

时间:2022-10-26 12:15:10 来源:捷优文库网

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7篇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甘肃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浅析伊斯兰文化在构建和谐临夏中的积极作用田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7篇,供大家参考。

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7篇

篇一: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民族研 究2009 年第 2 期 浅析伊斯兰文化在构建和谐临夏 中的积极作用 田 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就是要构建一个 民主法治 、 公平公正 、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 安定有序、 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 符合我国当前基本的国情, 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

 临夏州是由回、 汉 、 东乡 、 保安、 撒拉等 22 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多 民族 、 多宗教 、 多教派并存 、 信教群 众 比较集中的民族 自治地方 , 总人 口 197. 12 万人 , 其中少数民族人 口 112. 70 万人 , 占全州总人 口的 57. 16%。全省穆斯林总人 口 166. 9 万人 , 临夏穆斯林总人 口 II1. 57 万人 , 占全省穆斯林 总人 口的 66.

 85%, 占全州总人口的56. 6%。临夏作为穆斯林聚居区, 对全省 的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 的 影响。宗教作为深层的历史文化形态,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 影响着各族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伊斯兰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相互交融 , 已经成为当地穆斯林思想观念、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现代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伊斯兰文化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在穆斯林聚居 的地方 , 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往往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念的遵守程度有很大 的关系, 它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并行 , 共同发挥着作用。宗教和顺 , 民族团结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 志, 如果在弘扬优秀的中华文职的同时, 结合时代和社会需求 , 发挥伊斯兰教教义本身所特有的伦理道 德观 , 汲取伊斯兰文化中积极的、 有益的文化因素, 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 用。本文试从伊斯兰教教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中探讨伊斯兰教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 的积极作用。

 一、伊斯兰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 系 伊斯兰文化源 自伊斯兰教 , 但同时又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 , 在其长期发展过 程中, 吸取了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思想文化精华 ,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国伊斯兰教优 秀的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 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 , 伊斯兰教教义 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 容 , 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共同点, 联结点 , 伊斯兰教教义中提倡 的许多和谐理念 , 在构建和谐社会 的今天, 仍然有理论价值。在弘扬优秀中华文明的同时, 充分发掘弘扬伊斯兰教教义 中所倡导 的和谐 理念 , 认识和发挥伊斯兰教优秀的传统文化 , 汲取伊斯兰文化 中积极的、 有益的因素 , 并加 以引导和提 升, 使之更好地为民族团结、 宗教和顺 、 社会发展做贡献, 必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 进作 用。

 二、 伊斯兰教教义所倡导的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相辅相成 伊斯兰教传人中国与儒家文化相互影响, 逐渐形成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其 内容广博, 包 括信仰体系、 社会意识 、 道德规范 、 价值观念 、 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斯兰教鼓励有条件 有能力的人勤劳致富, 鄙视有条件有能力 的人不劳而获 , 提倡人们在经济贸易中必须诚实公平不得损 一87 —

 害他人的利益 , 禁止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并主张财富的拥有者扶危济困, 施舍贫困者等。在伊斯兰 文化中, 信仰与理性、 精神与物质、 个人与集体、 权利与义务等, 这些对立因素和谐统一, 对稳定社会秩 序 , 增进团结友爱 , 形成 良好的社会道德 , 发展生产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1) 伊斯兰文化中的生态观 “ 和谐共生” 、 “ 爱护生物”历来是伊斯兰教的生态价值观点。伊斯兰教教义要求人类爱护一切有 生命的物质, 保护自然、 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基础上, 从事人类的生产活动。

 穆圣说 :

 “ 对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人爱都有报酬” 、 “ 自然环境和各种 自然资源都是真主创造的, 是专供人 类开发利用的” , 提倡合理开发、 利用 自然资源 , 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 有节制的向大 自然索取我们的 生存必须品在伊斯兰教看来是合理的, 而滥用 自然 、 破坏 自然必将受到真主的惩罚。从中可以看出, 伊 斯兰教将保护 自然看成了一种“善行 ” 。世居在临夏州的各族穆斯林有保护 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习 惯 , 反对滥伐树木, 善待一切有生之物 、 不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等, 形成了热爱 自然 、 保护生态环境 的自觉 性。不在水源地杀牲宰畜、 不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 、 不随意采土挖石、 不在生活用水 区洗涤污物 、

 不滥毁林开荒等观念在穆斯林中已经成为一种 自觉行 为。伊斯兰文化中人与 自然 和谐的理念与我们 今天所提倡的人与 自然的和谐是一致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 , 提倡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 保护生态环境的今 天具有积极的意义。临夏州在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 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活动, 教 职人员在讲经讲演中, 动员本坊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活动中, 争做文明市民、 文明家庭。清真寺带领各 坊信教群众将“ 栽植一片公益林 ”作为活动的一项内容和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的“ 比团结和谐、 比抓扶贫 济困、 比干公益事业 、 比减轻群众负担” 的“ 四比” 活动结合起来 , 积极组织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 , 近三年 时间里, 共栽植各类树木 8000 多株 , 在绿化美化家乡, 维护社会稳定 , 增强民族团结 , 推进经济和新农 村建设 , 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 2) 伊斯兰文化 中的教育观 伊斯兰教认为 , 教育与知识是推动人类社会走 向文明进步的不可缺少的动力资源 , 一个民族的进 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只有重视教育 , 才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 , 也才能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 立足发展。圣训中说:

 “ 求学, 在一切男女是主命” , 将追求知识与尊奉主命相提并论, 从根本上奠定了

 伊斯兰教重视学习的思想基础。知识是推动人类社会文 明、 进步、 发展的动力 , 是实现发展的根本 , 是 关系到一个 民族未来的头等大事。伊斯兰教提倡学习人类一切先进文化, 学习知识和坚定信仰是不能 分开的, 伊斯兰教是崇尚理性的宗教, 对知识的追求伊斯 兰教从来没有因地域 、 民族 、 宗教等的不 同而 加以排斥 , 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对世界各 民族文化的精华所采取的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 的理念。由此 可见 , 伊斯兰教义 中把重视文化教育摆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与 当今和谐教育 的理念相一致 。“ 治穷先治 愚 , 治愚办教育” 。近几年, 临夏州热心于民族教育的各族各界人士和民营企业家, 为振兴民族教育 , 捐 资助教、 捐资办学并借助社会力量创办民办学校、 宗教界人士捐款捐物、 十多位宗教界人士自愿担任国

 民教育学校的名誉校长等等 , 形成了全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早在 1992 年, 回族老人马效忠捐出了自

 家庭院, 并带头捐款三万元 , 积极动员穆斯林群众集资 80 万元 , 创办了木场幼儿园 , 又先后捐资 6O O多 万元创办了和平小学 。当他看到回族孤寡老人无人赡养时 , 又动员 回族各界人士创办 了回族敬老院。

 目前 , 已有 27 位老人人住 。全州各县( 市) 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资金 ,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 帮助贫困学生 上学。2000 年设立了临夏州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会 , 收到社会各界捐资340. 6 万元 , 同时 , 各县( 市) 都 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广河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1988 年, 在全州率先设立 了教育人才基金, 一次性募捐社会捐资200 万元, 先后资助本县900 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2007 年, 全县干部群众和各族各界人士为人才基金捐款达 850 万元。近十年来, 广河县教育投资达 1. 73 亿 元 , 仅在 2004 年 , 全县新建和改扩建学校 39 所 。康乐县是 国列、 省列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 经济社会 的 发展长期受制于落后的文化教育。2007 年 9 月,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各族各界人士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发展 , 共捐资 263万元。

 ( 3) 伊斯兰文化中的爱国观 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的传统, 伊斯兰倡导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 穆斯林无论生活在任何一个国家,

 热爱祖国是每个穆斯林应尽的义务, 爱国不仅是信仰的组成部分, 也是道德行为的准则之一。穆圣说:

 -

 一88 —

 “ 信仰最完美者, 就是道德最完美者” 。因此 , 爱国爱教是统一的。如果仅爱国而不爱教 , 或者只爱教而 不爱国, 都不是合格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始终把民族利益 、 国家利益放在非常重要 的地位, 始终强调个 人对社会的奉献。爱国的感情实质 , 就是对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的关心、 爱护与责任感, 它集 中地体 现为民族 自尊心 、 自信心, 对祖国命运和人 民利益的维护, 作为穆斯林爱国和爱教二者是相互兼顾 、 相 辅相成的。

 一 方有难, 八方支援”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爱国爱教的具体表现。汶川大地震灾情发生后,临夏州广大干部、 各族各界群众迅速行 动起来 , 自愿捐款捐物 , 为灾区人民献爱心, 以实际行动支援灾 区救灾和灾后重建, 帮助和支持受灾群众早 日战胜灾害, 重建美好家园。累计捐款达 854. 7933 万元 ,

 地毯、 帐篷 、 被子、 毛毯、 衣物等救灾物资约 20 多万元。临夏市被列为全国“ 十一五” 民族用品定点生产 的企业雪羚、 华安, 龙康、 什锦、 友和商贸、 清河源等 13 家企业和市 民贸公司、 伊清清真食品公司、 临夏 药业有限公司等 9 家民族民贸企业, 捐款捐物共计 30. 259 万元。全州 民族宗教界人士和各族信教群 众捐款共计 105. 05 万元 , 临夏市部分清真寺还将价值 71. 6 万元的物资 , 装载在 l5 辆运输车上 , 挂着 “ 爱国爱教爱人民” 、 “ 中华民族心连心” 的横幅, 组织救灾车队, 赴 四川省青川县和我省陇南进行 了慰 问, 充分表现了临夏各族人民的爱国之心。

 (4) 伊斯兰文化中的道德观 公民的道德素养、 文明水准是整个 民族素养的体现 , 也是一个 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 好的公民道德素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爱国守法、 文明诚信 、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献 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范畴的一部分 , 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 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

 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伊斯兰教提倡文明举止、 服饰整洁 、 讲“善言” 、 自尊与尊重他人 、 守正 自洁 , 公道宽 容、 平等待人 、 善待邻里、 帮扶弱势群体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在建设和谐社会 中具有积极意义。伊 斯兰教主张“ 不忠的人没有信仰, 不履行诺言的人没有宗教” , 并把说谎、 毁约、 背信弃义看作伪善者的 三个特征 , 要人们警惕和防范。鼓励穆斯林在处事待人中做到忠诚信实。劝人行善 , 止人作恶 , 施舍济 贫 , 个人利益服从公众利益等。伊斯兰教教义中, 特别是在商业贸易中, 主张买卖公平, 鼓励经营, 严禁 重利盘剥 、 制假贩假、 欺诈他人等, 提倡 自食其力, 鄙视非法交易、 谋取暴利和谋取高利贷等 , 伊斯兰教 所倡导的诚实守信的理念与全社会提倡的诚信经营的要求相一致。家庭是社会 的细胞, 伊斯兰教中家 庭伦理道德的观点与社会主义美德的要求多有共同之处。伊斯兰教规定“ 爱人如爱己, 方为真信士” ,

 接济穷人、 资助学生、 帮助弱者 , 提倡父母爱子女, 子女孝敬父母 , 夫妻平等, 这种理念与中华民族提倡 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一致 , 伊斯兰教 中倡导 的这些理念, 与中华民族提倡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传统道德观相一致 , 对建立和谐稳定 的社会关 系具有积极的 作用。临夏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 穆斯林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 充分发扬穆斯林“扶 贫济困” 的优 良传统, 清真寺每年在“元旦 、 春节、 开斋节、 尔德节” 等节 日来临之际 , 通过发动工商大户 、

 社会贤达人士 , 多方筹措资金 , 购买面粉 、 衣物等生活用品, 送到回、 汉各民族贫困户家中, 使他们度过 了一个个祥和 、 吉庆的节 日。宗教活动场所争先创优 、 比干公益事业蔚然成风 , 在捐资助教、 禁毒禁赌、

 维护稳定, 增强团结 , 推进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此可见 , 伊斯兰教教义涉及生活 的方方面面, 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所倡导 的爱国主义、 爱好和平 、 维护社会稳定 , 努力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充分利用资源, 努力发展经济 ,

 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 ; 珍惜真主所造 , 爱护环境、 保持人与 自然的和谐关系 ; 扶危济困, 互相帮助 ,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重视教育 , 尊重有尔林( 学问) 的人等理念, 与中华 民族所倡导的团结统一、 和平 友爱、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致的, 充分发挥和引导伊斯兰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 在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 对稳定社会秩序, 增进 民族团结 , 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

 “ ( 作 ( 责任编辑者临夏州民委古籍办主任 ) 马淑娟) 一89 —

篇二: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兰的国际体系观*— — —传统理念、当代体现及现实困境刘中民摇 摇 揖内容提要铱摇 作者主要从伊斯兰传统政治理念出发,论述了伊斯兰国际体系观的内容及其现实困境,力求相对客观地理解伊斯兰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首先,伊斯兰的宗教共同体(乌玛)观念将超民族、超地域、超国家的“乌玛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理想原型,导致当代各种伊斯兰思潮均以重建“乌玛冶为政治理想,并使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建构深受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矛盾的困扰,而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伊斯兰世界分裂的现实使重建乌玛注定成为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其次,传统伊斯兰文化的真主主权观念,被当代伊斯兰主义发展成为反对国家主权的“伊斯兰国家冶理论,并诉诸实行伊斯兰教法、重建政教合一伊斯兰国家的政治实践,导致伊斯兰国家宗教与世俗的矛盾冲突并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同时也加剧了伊斯兰国家与现行国际体系的矛盾。

 最后,崇尚和平、平等、中正构成了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但伊斯兰的传统“圣战冶观对后世影响至深,它在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运用具有其正当性,但宗教极端主义对圣战的扭曲和滥用,既加剧了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冲突,也加剧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对抗,并为西方妖魔化伊斯兰教提供了口实。

 伊斯兰与现行国际体系关系的调整是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因素,伊斯兰世界和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和谐共处。揖关键词铱摇 伊斯兰;国际体系;宗教共同体观念;真主主权观;圣战观揖作者简介铱摇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摇邮编:200083)揖中图分类号铱摇 D815摇 B96摇 揖文献标识码铱摇 A摇 揖文章编号铱摇 1006-9550(2014)05-0004-29*本文为 2008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冶(项目编号:08JJDGJW256)、2010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热点外交的理论与案例研究冶(项目编号:2010BGJ002)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上海市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 211 工程建设项目资助。

 笔者对《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深表感谢。

 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4·摇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国国际际关关系系理理论论

 摇 2014 年第 5 期一摇 问题的提出“国际体系冶和“伊斯兰冶构成了本文使用的核心概念,由于二者都是含义十分广泛并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简要的说明。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各自以权力结构、国际制度和国际文化解读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变迁。淤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国际体系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主要的学术观点:第一,国际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彼此进行互动的主要世界大国,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

 第二,国际体系是密切联动的各行为主体构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并与环境互动的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国际行为主体结构、国际力量结构、国际制度结构。于本文倾向于使用第二种观点的国际体系概念。

 从行为体层面看,国际体系是由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组成的整体;从力量结构看,国际体系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力量对比形成的权力结构;从制度层面看,国际体系是维护国际社会运行的制度性安排。

 当今的国际体系转型主要表现为国际体系在行为体结构、力量结构和国际治理体制三个层次上所发生的变化。盂一般而言,伊斯兰教主要指由宗教信仰、宗教情感、宗教理论、宗教文化、宗教组织等要素构成的整体。榆本文中所使用的“伊斯兰冶并非是指全部伊斯兰教,它主要在三个层次上使用:第一,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指受伊斯兰教影响,围绕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形成的传统政治学说。

 第二,近现代以来的主要伊斯兰政治思潮,主要包括泛伊斯兰主义虞、伊斯兰主义愚和伊斯兰极端主义。舆第三,受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奉行某种伊斯兰政治思想并付诸政治实践的伊斯兰行为主体,如特定的伊斯·5·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淤于盂榆虞愚舆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的讨论可参见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 — —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25 页。杨洁勉:《中美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战略和举措》,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 年第 3 期,第 22-27 页。详细讨论可参见秦亚青:《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6-40 页。参见东方晓主编:《伊斯兰与冷战后的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3-52 页。泛伊斯兰主义主张所有伊斯兰信徒都属于“穆斯林共同体冶,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最终建立起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伊斯兰共同体。伊斯兰主义是指主张按伊斯兰原初教旨变革现实社会的宗教政治思潮和运动,它在政治上主张推翻现存世俗政权,变革现存的世界秩序,建立由宗教领袖或教法学者统治的、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的伊斯兰国家和秩序。伊斯兰极端主义是当代伊斯兰主义中持激进或极端主张的思想观点、政治与社会主张的总称,它背离宗教的和平本质,以宗教名义进行暴力恐怖活动,构成了宗教极端主义的本质特征。

 兰组织和伊斯兰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形成于中世纪的伊斯兰传统政治学说中并没有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

 但是,在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和近现代伊斯兰政治思潮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政治共同体、政治权力、战争与和平等方面的思想与学说,它们与源于西方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体系存在着诸多歧义,同时也构成了伊斯兰国家在现行国际体系下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伊斯兰的政治统一不复存在,代之以伊斯兰世界的民族国家体系,并接受了现存的国际规范与国际制度;另一方面,伊斯兰的传统政治理念依然存在,甚至成为某些国家、某些政治思潮与运动的政治追求,进而凸显了伊斯兰与当代国际体系的复杂关系。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无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的崛起,还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及其“输出革命冶外交政策的推行;无论是泛伊斯兰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深刻影响,还是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真主党等伊斯兰组织的政治主张和实践;无论是近现代穆斯林民族以“圣战冶(吉哈德)思想为武器进行的民族解放斗争,还是当代伊斯兰极端组织扭曲和滥用“圣战冶思想从事恐怖暴力活动;无论是伊斯兰力量在中东变局中的异军突起,还是中东变局中的复杂教派矛盾,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伊斯兰因素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复杂影响。当今伊斯兰世界尤其是作为其核心地带的中东地区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甚至经常以冲突与动荡影响国际体系的发展和转型,而中东地区的发展也始终面临来自国际体系的沉重压力。淤在冷战时期,世界其他大多数地区保持了“冷和平冶的状态,中东则热战不断,相继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黎巴嫩内战、两伊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同时伴有诸多低烈度的地区冲突。

 20世纪 60 年代末期以来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同样对冷战体制形成了强烈冲击。

 冷战后,中东相继发生了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诸多重大事件。

 中东地区作为石油能源富集地区和反美势力集中的地区,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由此导致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三场重塑国际格局的战争。

 西方认为中东伊斯兰地区的经济贫穷、政治专制、地区冲突、宗教极端主义构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沃土,由此导致美国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冶以及对中东和平进程时断时续、并不成功的推动与安排,进而使中东地区的转型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2010 年年底以来,席卷阿拉伯世界的民众抗议浪潮和地区内外势力的复杂博弈,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再次陷入严重动荡。

 在此过程中,阿拉伯国家或发生和平方式的政·6·摇 伊斯兰的国际体系观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淤参见刘中民:《中东伊斯兰地区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缘何紧张》,载《国际观察》,2009 年第5 期,第59-65 页。

 摇 2014 年第 5 期权更迭(如突尼斯和埃及),或在外部的调解斡旋下实现权力过渡(如也门),或发生残酷的内战并引发外部干预推翻原国家政权(如利比亚),或陷入严重的暴力冲突并久拖不决(如叙利亚),其他阿拉伯国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荡。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东国家政治和地区格局均处在深刻的变动与调整之中,其地区影响和国际影响也处在进一步发酵与扩散之中。淤中东与国际体系的互动由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就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关系这一研究议题而言,国内外学界均缺乏系统的研究。

 在西方,关于伊斯兰与国际体系关系的研究多散见于国际关系理论和伊斯兰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反世界体系论冶。

 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看来,伊斯兰与世界体系的关系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的阶段:世界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并向外扩张时,“伊斯兰世界看来仍是个难啃的坚果冶,“欧洲在 16世纪和 17 世纪的最初扩张似乎跳过了伊斯兰世界,至少跳过了在中东的核心地区冶。(2)世俗主义的反体系时期:从中东沦为殖民地开始,尤其以 20 世纪阿拉伯国家、土耳其、波斯的民族解放运动及战后的现代化改革为代表。

 (3)伊斯兰主义的反体系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伊斯兰主义既反对世俗的民族国家及其政权,同时也反对世界体系的主导者— — —西方,进而提出了“关于再建世界体系的其他历史可能性冶。于二是“文明冲突论冶。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在《历史研究》盂和《文明经受着考验》榆等著作中,主要从中世纪以来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互“挑战-应战冶的模式,解读伊斯兰与西方此消彼长的冲突关系。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则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冶,并将伊斯兰文明视为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其基本结论是,冷战后“伊斯兰国家的整个趋势是反西方的冶,“西方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 — —伊斯兰冶,这是“造成伊斯兰与西方冲突的根本因素冶。虞三是“伊斯兰例外论冶。

 它认为伊斯兰文明存在先天缺陷,难以容纳民主化、世俗化等现代性因素,进而无法融入国际体系。

 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马丁··7·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淤于盂榆虞参见刘中民:《关于中东变局的若干基本问题》,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 年第 2 期,第 3 页。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谭荣根译:《美国实力的衰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89-107 页。阿诺德·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阿诺德·汤因比著,沈辉译:《文明经受着考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年版,第241 页。

 克雷默(Martin Kramer)、丹尼尔·派普斯(Danniel Pipes)等中东问题专家认为,伊斯兰文明具有天然的、难以改变的缺陷,缺乏实行民主的基本条件,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天然处于对抗状态等。淤西蒙·默登(Simon W. Murden)更为明确地指出,“伊斯兰教是有关宗教共同体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思想体系,而自由思想却是关于世俗主义、平等、个人自主和经济自由的一种观念……在个人权利的构成、社会共同体的边界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伊斯兰与自由主义都存在矛盾冶。于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也悲观地指出,伊斯兰教已经“在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国家打败了自由民主。即使在伊斯兰主义者尚未直接取得政治权力的国家,伊斯兰也对自由实践构成了严重威胁冶。盂四是“伊斯兰威胁论冶。

 其内容包括:其一,伊斯兰世界对西方全球战略利益构成总体性的威胁。

 其二,伊斯兰主义势力的崛起从意识形态上对西方民主制度构成威胁。

 其三,伊斯兰主义势力的扩张对西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其四,伊斯兰主义对亲西方的伊斯兰国家政权构成威胁。榆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进一步认为,“由于宗教和民族主义凑在一起反对任何异族的地域霸权,目前美国在中东的优势是不折不扣地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冶。虞五是“伊斯兰恐怖主义论冶。

 丹尼尔·派普斯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将“伊斯兰好斗分子冶的力量构成明确划分为三部分:核心部分是本·拉登领导的“基地冶组织暴力集团网络,其次是同情“基地冶组织政治理想、对西方深恶痛绝的好战分子,最后是占世界穆斯林人口一半左右的反美主义者。愚总之,伊斯兰恐怖主义论的核心特征是“把伊斯兰教当做一个恐怖主义的宗教和西方在文明冲突中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谈论冶。舆·8·摇 伊斯兰的国际体系观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試淤于盂榆虞愚舆可参考以下文献:Bernard Lewis, What We...

篇三: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号——密级西北大学单位代码:

 —j旦堕!L学号:

 呈业3l壁盟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董氐羞专业技术职称教授学科( 专业)堂叠塾答辩日j舅——学位授予let期——. 0 0 六年四月

 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实践摘要本文拟从宗教、 历史、 文化、 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分析中东伊斯兰国家以构建穆斯林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观念及其与圣战、 民族主义的关系。本文由导论、 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该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介绍了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该选题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概括。正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论述了前伊斯兰时期外交的萌芽及其形成, 着重探讨阿拉伯一伊斯兰外交。

 理念形成的背景。

 从阿拉伯人的性格及其原始宗教、 早期的外交理念、 外交实践以及伊斯兰教产生之后引发的阿拉伯社会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阿拉伯人与伊斯兰教兴起之间的相互关系。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社会之中。

 阿拉伯人生活在特定自然环境之中, 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而生产方式又主宰着他们民族性格的形成。

 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以及民族性格是阿拉伯原始宗教形成的主要因素。

 阿拉伯人除了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以一定的方式划分“敌友” 、 决定“战和” 之外, 还具有本民族自己的交往习惯, 并形成一些外交观念。

 伊斯兰教产生之后,阿拉伯人的传统观念与伊斯兰教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穆斯林秩序。

 无论从范围和深度来说, 这一秩序及其观念的影响都是空前而长久的, 它甚至制约和规范着当今伊斯兰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二章论述了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伊斯兰外交的形成。

 伊斯兰教产生予阿拉伯人之中, 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同阿拉伯人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具有主导地位, 阿拉伯人因此在伊斯兰教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 伊斯兰教是主张平等的宗教, 各个时期的民族、 宗教政策从整体上而言始终贯穿着民族融合和宗教平等的原则。

 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伊斯兰教中存在着对除犹太、 基督教徒之外的其他“异端” 的歧视现象。

 这既是对外政策的一部分, 又受制于不同时期的外交实践。。

 为了照顾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本文中使用的“伊斯兰外交” 等刚于“伊斯兰的对外政策” , 它是指以伊斯兰教为基础、 伊斯兰秩序为主要内容的、 源于伊斯兰初期的一系列观念、 实践活动。

 ( 伊斯兰秩序的概念见第二章第三节)。

 而“伊斯兰对外政策” ( Isla m icF o reig n P o 】

 i£ y )的提洁见A d eed D a w ish a 主编的论文集, lsla m伽F o r e ig n e o tf c y , C a m b r id g e U n iv e r sity P r ess, 19 9 3. 第17 8 页, 原文是“……, th er eiso n ly O IICsta te w h ic h istr y in g to p u r su e w h a tc a n in th e f u ll se n se b e ca lleda n Isla m ic F o r e ig n P o licy ,……” 。1

 第三章是圣战与外交。

 圣战的产生与古代阿拉伯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而且同伊斯兰教早期的创教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定程度上, 它是早期伊斯兰外交的一大特色。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东的广泛传播和伊斯兰帝国的建立和巩固, 圣战作为一种宗教政治现象被高度理论化, 它长期影响着穆斯林同外部世界的交往活动。第四章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待伊斯兰世界的外交。

 民族主义是近代西方的社会思潮,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 它被带到了包括伊斯兰世界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

 从与宗教的关系看, 伊斯兰世界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 一种是以泛伊斯兰为代表的宗教民族主义, 另一种是以泛阿拉伯主义为代表的世俗民族主义。

 两种民族主义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不程度地影响着各个时期伊斯兰国家的对外政策。第五章探讨中东伊斯兰国家外交中的激进倾向。

 从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 伊斯兰世界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就表现出一定的激进倾向。

 近代以来, 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对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使主宰伊斯兰世界外交决策的上层精英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 推行着温和的对外政策, 不断淡化甚至根本上放弃了伊斯兰所带有的激进色彩的外交理论和行为方式。

 与此同时, 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与西方理念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对立, 诱发了民众中有别于上层精英的、 具有鲜明激进倾向的外交理念的生成, 以此为基础构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色理念。

 同时, 异常迅猛的伊斯兰复兴潮流及其激进的外交理念,推动着激进政策的实施, 成为伊斯兰世界对外交往的一大特征。针对伊斯兰在外交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 第六章列举了两个国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文章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伊斯兰国家一一沙特阿拉伯和伊朗, 对这两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伊斯兰因素在外交中发挥的作用, 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回顾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 伊斯兰的外交理念并不完全排斥现实国家利益之于外交的影响, 即使像革命后的伊朗那样的国家, 虽然明确承认自己外交理念的伊斯兰属性, 在现实的外交困境下, 也不得不变通一度施行的过激外交, 这一点在霍梅尼之后表现的尤为明显。结语部分指出:

 宗教思想对外交的影响存在于各个时代、 各种不同文化和社会之中; 伊斯兰教自诞生以来就有自己独特的外交理念, 并一度强烈地影响着伊斯兰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问的交往活动,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也将对世界秩序产生多方面影响。

 包括伊斯兰文明在内的, 各种文明的多元共存是构建未来和谐世界秩序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中东伊斯兰国家外交理念民族性格

 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ic eo fM id d leE a stIsla m icc o u n tr ie s inD ip lo m a c yA b str a c tT h isd isser ta tio nw ill d isc u ssth ef e a tu r e so fT h eo rya n dl叶a ctice o fM id d lcE a stnIsla m ic c o u n tr ie s inD ip lo m a c yth r o u g hth e rela tio n o fr elig io u s, h isto r y ,cu ltu r ea n dp o litica l p h e n o m e n a .T h is d isser ta tio n in c lu d e sth r eep a rts:

 p ref a ce, th em a inb o d ya n dth eco n clu sio n .In th ep r e f a c e , th ea u th o rm a in lyp r e se n tsth e a ima n dm e a n in go fth esnbjcct,su m m a r iz e s th e r e le v a n t a c h ie v e m e n ts, a n d sta te s th ew r itin gm e th o d s a n d th ein n o v a tio no fth is d isserta tio n .T h em a inb o d yin c lu d e s sixch a p ters:InC h a p te r O n e , f r o m T h e A f d b c h a r a c te r , n wrelig iou s。

 ea rly th e o r ya n dp ra ctice iⅡ d ip lo m a c ya n d th eso cia lch a n g ea f ter Isla m . th ea u th o rm a in lysla te s th er e la tio n sh ip b e tw e e nA r a ba n d th eo r ig in o fIslam . A rab c h a r a c te r w a ssh a p e d b ysp e c ia l en v ir o n m en t,lif e sty lef r o mw h ic hth e yw cIc. T h e r a wrelit"o ilsc a m e f r o mth o seas脚above. Sim itata so th e rp e D p le , A r a bd if f e r e df r ie n df r o me n e m y ,m a d ep e a c ea n d w a r in so m e m e a n s. B e sid e s, A r a b h a dth eir o w nw a y s,c u sto ma n dd e v e lo p e d co n cep to fd ip lo m a cy . T h eM u sf imo r d e rro o tedA ra b m in da n d Isla m . Itsh o w e da nh u g ein f lu e n c eo nd ip |o m a cy 婶to d a y .InC h a p te rT w o , th ea u th o ra n a ly z e sth er ela tio n sh ipbetw eend ip lo m a c ya n dth eco n cep to fna tiona lity,relig iou sa n d r a n k s in Isla m . Isla mo r ig in a te d in A rab.T h ere w a ssp e c ia lr ela tio n b etw een A r a b a n dA lc o r a g A r a b e x h ib r e dd o m in a te dpo sitio nin Islam a n d itsp r o m u lg a tin g . in a n o th erh a n d ,S in ceIsla mca lle d f o req u a lity ’ th er ew a se q u a l po licyine v e r ytim e s in Isla m ic co u n triesg en era lly .H o w e v e r ,M u slimd iscrim in a tedin f id else x p e c tJu d a isma n dC h r istia nS o m e tim e s.InC h a p te rT h r e e . th e a u th o rd isc u sse dh o ly w n £ H o lyw a ro rig in a tedf r o ma n c ie n t A ra bso ciety . W ithth e Isla m ’ sf o u n d in g , h o lyw a ra p p e a r e d . H o lyw a gsh a p e do n e o f th e f e a tu r e s o fe a r ly d ip lo m a c y . H o ly w a rb e c a m eth e o r ya n din f lu en ced M u slimw o r d 。InC h a p te rF o u r ,th ea u th o r slu d iesn a tio n a lisma n dd ip lo m a c yo fIsla mw o r ld .4

 N a tio n a lismw a gO n eo fth e W e S tth in k in g . W ithth e c o lo n ia lismin v a d in g ,itw a sm 删uced in to Isla m w o r d u n tiln a tio n a lism . O n ew a sr elig io u sn a tio n a lismr e p r e se n te db yp a n —Isla m , a n o th erw a sla tter - d a ytim e s, T h e r e w e r e tw o k in d o fse c u la rn a tio n a lismrep resen tedb yp a n - A r a b ism . T h e r ew a sch a n g in ginba la n ce o fp o w e rb e tw e e nth etw ok in d s o fn a tio n a lism .InC h a p te rF iv e,th ea u th o ra d d ressedth e r a d ic a lisminth eIslam icd ip lo m a c y .11"te n d e n c yo f r a d ic a lism in th e Isla m icd ip lo m a c ye x iste d in th ebeg in n ero fIsla m . W ithth ew e stth e o r ya c c e p te db yin tellect a n delite, Isla m icra d ica lismw a sh e ld b a c k inso m ee x te n d . H o w e v e r ,th eso cia l b o tto mo p p o se dth erea lity ,sin cep r o b le mb r o u g h tb ym o d erniza tio n. T h eya d o p tedth eirO W llth eo r ya n dp r a cticeo fd ip lo m a cy - . r a d ica lism - d if f er edf r o m so cia l la d d er. A f ter k a n r e v o lu tio n a n dIsla m icf u n d a m e n ta lsr isin g ,r a d ic a lismb e A 盈m e o n eo fd ip lo m a cyf e a tu r e in so m eIsla m ic c o u n tr ie s. T o so m ee x te n t,r a d ic a lismh a d ah u g c im p a c to n th e w h o leIsla mw o r ldinth eo r ya n dp r a cticeo fd ip lo m a cy .InC h a p te rS ix , ino r d e rto sh o wth er e la tio n sh ipb e tw e e nd iF llo m a cya n dIsla min m o d e mh isto r y ,th ea u th o rg ivesth e tw op a r a d ig n ts,Ir a ua n d S a u d i A ra b ia .R e v ie w in gth eh isto ryo fth etw oco u n tries, th e a u r h e rth in kth a t Islaminf o r e ig npo licyw ill n o t c o n tr a d ic tr ea lityin ter ests. E v enIr a n d e c le a r e d its c h a r a c te r s o fIsla m , itc o n c e r n s itsr ea lityin ter eststo o .T h cc o n c lu sio npo into u tth e in f lu e n c eo frelig io n scu ltu re. a n d f o reca sted th ew o r ld o r d e rin th ef u tu r e . N o m a tter w h a t k in d o fso ciety ,th erew a sa f f in itybetw eenrelig io n sc u ltu r e a n dd ip lo m a c y . R e lig io u sc u ltu r eh a dm a d estr o n gim p a c to nco m m u n ica tio n o f civ iliz a tio n s b e tw e c n d if f er en t civ iliza tio n s. It w o u ldh a v eef f ect o n w o r ldo r d e r in f u tu r e . to o . T h ep r e c o n d itio no fe sta b lish in gh a rm o n io u sw o r ldo r d e risp ea cef u lc o e x iste n c ea m o n gv a r io u sciv iliza tio n s.K e y w o r d s:

 M id d le E a st,Isla m ic C o u n tries, D ip lo m a cy ,T h eo ry ,E th ica lC h a r a cter5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说明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闻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 本人保证, 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垄鲻指导老师签名:

 望丝冲s年}具知B渺6年y 旯io B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 ||币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及取褥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本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也不包括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盎垡2 o o6 年# 月 , D 日

 导论严格地说, 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是伴随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回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外交就世界范围而言, 大致形成于17 世纪的欧洲。

 。

 三十年战争” 之后的。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及其随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是近代外交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 在明确外交产生于近代欧洲的同时,人们不应该否认或者忽视人类早期个体或群体间的交往活动。

 事实上, 早在人类文明产生的初期甚至前文明时期, 人类就已经出现了交往活动。

 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文明交往不断“进入更高的阶段” 回。

 从一定程度上说, 人类古代社会的文明交往是现代外交的萌芽, 现代外交是古代社会人类文明交往的继续和发展。正如人类的各种观念形态都来源于物质世界及其社会实践一样, 夕卜交观念也来源于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交往活动。

 它的出现既是对既往外交活动的总结, 又是影响未来交往实践的开始。

 外交观念属于社会意识, 更具体地说属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战后兴起的新型研究领域, 它是“政治学和文化学的交叉领域一政治文化领域的问题” , o 包含着影响入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的信仰、 思想、 习俗、 准则、 惯例……, 是政治体系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也是一种与政治相关的文化心理倾向, 是特定的政治主体对政治现象、 政治行为、 政治体系的主观心理倾向的总和, 是社会成员作为政治的感受者, 参与者和行为者的政治认知、 政治情感、 政治价值、 政治判断的复合体。

 它的影响遍及体系中的每个政治角色。

 回政治文化存在于每个个体的潜在意识之中, 持久地引导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及其行为走向。

 那些在政治上代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领袖人物更是难以摆脱这种文化的羁绊, 常常把特有的政治文化展示在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之中。

 社会的氛围也体现着特定的政治文化, 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期望国家对外政策中的任何新方针都将符合本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它的精神气质及其传统。

 生活于其间的领袖人物无不面临着如何在既定的文化价值观下作出适当决策的现实问题。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宁柯维奇指出:

 “见识深远的政治家总是承认外交同样需要考虑文化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由于在形成理解力上的至关重要作用, 所以较之。

 应该指出的是:

 外交并不等同于对外交往活动, 从概念的外延上看, 后者的范围显然耍大得多。

 但是由于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便于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对两者的区别不做过多的说明。o 彭树智著; < 文明交往论》 , 陕西人民出版社20 0 2年版. 第8 —9 页。o 彭树智著:

 《东方民族主义思潮》 , 西北大学出版社19 9 2年版, 第3页。o [ 美]加里布埃尔・A ・阿尔蒙德、 小G ・宾厄姆・鲍威尔:

 《比较政治学》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9 9 页。1

 意识形态信仰或抽象的理想更具有意义。

 ” @ 王缉思先生也指出:

 “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 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 也是本国家、 本民族的政治文化、 观念形态的反映。

 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 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

 ” 研究一个国家或者国家体系的外交政策时,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 价值观念, 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

 o每个民族或国家都在其外交观念表露出不同程度的民族自豪感, 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自诩负有拯救世界的神圣使命, 是上帝的选民, 中国人自古就认为自己是文明的天朝大国, 其他国家都是未开化的蛮夷之邦……。

 古代阿拉伯人也不例外,他们以自己是先知所在的民族而感到自豪, 认为先知得到了真主的格外关照:

 “我( 指真主)使你家的成员成为拯救的先导, 我向他们泄露了本人学识中相当多的秘密, 以便任何细微的内容都不会逃脱他们以及不使他们对任何隐蔽的事物感到神秘; 我使他们成为我的创造物的证人, 我的无限权力和独特性的捍卫者……”@ 同时还认为:

 “上帝……在造物的智力中增添了选择穆罕默德及其家族的观念。他把穆罕默德先知使命的教理与自己的独一无二理论结合起来了……” 固根植于早期人类社会的伊斯兰外交@ 观念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地影响着文明间的相互交往, 伊斯兰从古到今的对外交往蕴含着伊斯兰外交观念的发展、 演变;伊斯兰同外部世界的频繁交往又即时更新着传统观念的实质内容, 规划着未来世界的交往走向。一、 ...

篇四: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学习促进宗教和谐的心得体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扩展, 各种文明相互激荡,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

 面对多样文明共存的的世界, 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直接和宗教密切联系。

 。

 可以说, 各个民族、 各种宗教都是多样性文明的重要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重视宗教和谐。

 作为一名多年在新疆从事中学政治教学的教师, 把中学整个政治学科、 以及这一学科中的《文化生活》 部分与党的的民族政策、 宗教政策结合, 使得我们是时不时会把宗教和谐、 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放在一起去思考问题, 下面我就从这一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顺应了文明多样性的特点, 以文化和谐促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政策, 它充分顺应了文明多样性这一基本特点, 为积极引导宗教文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

 目前, 我国有 1 亿多信教群众, 其中, 有近 17 万名宗教界人士进入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每年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宗教自身建设提出大量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家充分尊重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据不完全统计, 1980 年以来, 从中央财政拨给寺观庙堂的维修补助费就达 1. 4 亿元。

 宗教信仰自由适应了我国多民族、 多宗教的基本国情, 顺应了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点。

 当前, 我国信教群众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使得那些那些攻击我国宗教政策的言论不攻自破。

 二、 五大宗教共存反映了 文明的多样性和互容性, 其共有价值取向, 有助于社会和谐

  我国境内主要有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天主教、 基督教五大宗教。

 从历史的角度看, 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宗教冲突, 宗教之间的融合、 和谐是主要的。

 这与中国自古以来讲求“和而不同” 的文化思想有关, 多种宗教文明在创立或传入中国以后, 在坚持自己基本教义、 教理的同时, 与儒家文明等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共同缔造了中国“五教并存, 和谐共融” 的局面。

 各种宗教通过“文明对话” 方

  式, 互相学习, 求同存异, 吸纳正见, 纠偏补弊。

 如佛教的禅宗、 儒家的理学、道教的全真教就是取长补短, 各自吸取其他两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教派、 新学派。中国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正是得益于互相尊重、 互相宽容、 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推动了各种宗教的成长发展。

 伊斯兰教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 其教派门宦和谐相处也进一步反映了文明的多样性。

 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关系问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不仅涉及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 礼仪修持、 历史变革及文化变迁等内容, 而且与当代民族、 宗教问题及西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紧密相关。

 1949 年以来新型政教关系的确立、 政教分离政策的实施, 从根本上改革了教派门宦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教派门宦不分大小, 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相互之间互不干涉、互相尊重、 和谐共存已成为各教派、 门宦关系的主流。

 不同教派门宦的教民之间、阿訇之间、 清真寺之间的交往增多, 促进了教派、 门宦之间的和谐关系。

 具体表现在:

 穆斯林就近选择清真寺, 不同教派的穆斯林经常在同一座清真寺礼拜、 学习, 淡化了原来的教派门宦意识。

 不同教派门宦的信教群众互相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较为常见, 阿訇、 满拉到不同教派门宦的穆斯林家庭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同样存在, 教派门宦之间的关系, 既有相互支持、 团结合作的一面, 又有互相竞争、彼此排斥的一面。

 教派门宦的分布格局既动态变化, 又相对稳定。

 教派门宦之间的交融、 互渗现象较为普遍, 出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相交叉、 彼此融合的现象。

 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和谐相处反映了文明的多样性。

 伊斯兰文明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 个性鲜明的文明, 它是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由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文化的源头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伊斯兰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伊斯兰教, 定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定下了基调。

 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化都是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的文明, 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

 二者只有相互交往、 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才能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 共存共荣。

 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 异中有同, 交相辉映, 异彩纷呈。

 如儒家文明宣扬 “天人合一” 、 “中庸和谐” 等人文精神和“忠孝仁爱” 、 “礼义廉耻” 、 “温良恭让” 等伦理思想; 而伊斯兰文明宣扬“认主独一” 、 “敬主爱人” 、 “和平中正” 的人文精神和“惩恶扬善” 、 “诚信忠厚” 、 “平等公正” 等伦理思想, 二者在基本人文精神和一系列伦理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

  “君子和而不同” 我国五大宗教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 求同存异, 团结互助, 相互尊重, 和谐发展, 形成了共同弘扬宗教智慧、 协力济世利人的良好局面。

 三、 发扬五教文明当中的爱国爱教精神, 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爱国爱教是各大宗教不谋而合的共同主张和追求。

 1994 年, 五大宗教代表组成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 其宗旨是“友好、 和平、 发展、 合作” 。

 伊斯兰教是爱好和平的宗教。

 伊斯兰教提倡爱国爱教, 爱国是穆斯林信仰的一部分。

 要成为一个好的穆斯林, 就要先做一个好公民, 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分裂主义。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俱修” , 要修好“现世” , 好好学习、 好好工作、 好好生活; 也要修“后世” , 严守穆斯林的基本规范。

 伊斯兰教同时提倡乐善好施, 多慈善、 做好事, 帮助遇到困难的人。

 伊斯兰教尤其提倡孝敬父母, 倡导“两世吉庆” 以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伊斯兰教认为, 凡属人类, 不论信教与否, 不论信仰哪个宗教, 不论肤色, 不论民族, 都应该相互尊重。

 伊斯兰教还是尊重生命的宗教, 伊斯兰教的生死观是不怕死, 不盼死, 禁止自杀, 更不允许伤害他人生命; 作为穆斯林, 自杀或者伤害别人的生命都是严重的叛教行为。因此, 伊斯兰教坚决反对恐怖主义。

 这对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益的。

 和平是佛教的根本宗旨, 和平包含着内心世界的和平和外部世界的和平。

 中国佛教界一直致力于和平事业。

 中国佛教协会的宗旨包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之际, 举办了首届“佛教与和平” 讲坛。

 这次讲坛以弘扬佛法和彰显和平为主题, 倡导“内心和平是世界和平最坚稳的基石” 。五台山是全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藏传、 汉传佛教并存且和谐相处的典型, 藏传和汉传佛教共居一山, 和谐相处, 共同弘扬佛法, 五台山僧侣在抗日战争期间自发成立“五台山佛教抗日救国同盟会” , 英勇投身抗战, 浴血保家卫国。

 中国佛教协会负责人说, 佛教的“和合与慈悲理念” 能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社会和谐也是佛教界追求的目标。

 中国道教继承了道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 主张人类处理自己和万物的关系,必须取法自然, 人类要以天地为准则, 维护世界万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不能人为地去破坏自然本性。

 道教经典之一《抱朴子》 反对杀生, 反对妄为, 主张“手不杀生, 口不劝祸” 。

 道教全真派道徒丘处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 以 73岁的高龄, 率弟子 18 人, 自山东莱州启程北上, 爬高山、 涉大川、 跨戈壁、 越荒漠, 为结束“十年兵火万民愁” 的局面, 劝诫成吉思汗止杀, “欲罢干戈致太

  平” 。

 丘处机的劝告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治者对其他民族的残酷杀戮。

 康熙帝曾对此赞道:

 “一言止杀, 始如济世有奇功。

 ” 中国道教协会负责人说, 道教一向以“慈爱和同、 众生平等” 为处世理念。

 我国当前五教共存的局面来之不易, 它是五大宗教汲取中国“和为贵” 的传统文化思想并贯彻到各自的教义、 教规和行为活动中的结果, 是我国大力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结果, 也是教内外广大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多元共存、和睦相处” 的和谐宗教局面将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动力,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一定认识到促进宗教和谐的积极作用, 利用好中学政治课堂这块阵地, 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与政治这门社会科学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为促进民族团结、 社会和谐稳定, 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2014/2/25

篇五: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和平宽容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 新疆师范大学校长

  卫利· 巴拉提

  《古兰经》 开宗明义地宣示, 伊斯兰教是倡导和平的宗教。“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 以便你们作证世人, 而使者作证你们。

 ”( 《古兰经》 2︰ 143)

 伊斯兰教又是坚持中道、 不走极端的宗教。

 伊斯兰教崇尚绿色, 希望和平、 团结。

 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世界和平。

 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遵循党的宗教政策, 穆斯林群众秉持信仰自 由, 爱国爱教, 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 反对任何假借伊斯兰教名 义的各种极端犯罪活动。

 昆明“3· 01”、 乌鲁木齐“4. 30” 和“5. 22” 事件再次表明, 暴徒的血腥暴行, 是对基本人权的严重践踏,是对文明秩序的严重挑战, 是对法制尊严的严重损害。

 暴恐分子挑战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秩序、 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 我们强烈谴责这种灭绝人性、 惨无人道的暴力 和犯罪行为!

 他们是世界人民、 全国各族人民、 更是维吾尔族的共同敌人。

 一、 倡导和平的伊斯兰教不容破坏和谐稳定 行走在天山南北的大地上, 我们不难看到穆斯林在身边穿过。

 世代生长在新疆沃土上的人们, 对穆斯林和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始终徘徊在熟悉与陌生之间。

 没有人不懂得, 但却又只知其一二。

 时下,谈及伊斯兰教对新疆人来说是理性的回归, 宁静的审视, 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无独有偶, 新疆最能真切地体会到西南明珠昆明的伤痛。

 伤痛的背后, 事件的本质值得我们宁静的思索。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 意识形态, 亦或是一种文化体系,无疑对穆斯林世界的社会发展、 政治结构、 经济形态、 文化风尚、 伦理道德、 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在新疆, 恪守古老而纯洁的教义, 信奉“安拉” 的穆斯林, 更是希望和平、 热爱和平, 痛斥宗教极端暴力恐怖分子如恶魔般无视生命的存在, 残害生灵。

 “伊斯兰” 阿拉伯语意即“顺从”、“和平”, 与“战争”、“仇恨”、“恐怖”、“暴力” 相对, 旨在强调反对战争和暴力, 消除仇恨和恐怖,传播和平与安宁。“穆斯林” 即“顺从者”、“和平者”, 就是顺从真主并谋求和平的人。

 据艾布· 穆萨传述, 有人曾问穆罕穆德:

 “伊斯兰最宝贵者是什么? ”

 穆罕穆德回答:“就是自 身的语言和行为使穆斯林得到安宁, 穆斯林群众就是使人们生命和财产得到安全的人。

 ”( 五大《圣训集》 辑录)

 据阿布都拉· 本· 阿慕尔传述, 有人曾问穆罕穆德:

 “伊斯兰最美好的( 行为)

 是什么? ”

 穆罕穆德回答:

 “就是供人食物, 把‘色兰’ 宣读给相识和不相识的人。

 ”( 布哈里辑录)

 据贾比尔传述, 穆罕穆德说:“ ‘和平辞’ 要先于任何语言。

 ”( 铁力米兹辑录)

 体现了 和平的宗旨。

 穆斯林之间见面用一句既特别又普通的问候语:“安色俩目 阿来以库穆”, 意思是愿真主赐体平安!

 无论是亲友熟人见面, 还是萍水相逢, 素不相识, 都用这种方式问候。

 答词是:“瓦阿来以库穆色俩目 ”, 意思是愿真主也赐你平安!

 也就是说, 穆斯林把和平与平安置于任何事情之上, 当作一个首要目 标和愿望来追求和倡导的。

 同时, 也鼓励穆斯林应该给对方带去和平和平安, 并时刻提醒人们牢牢铭记和平和平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愿望, 是生活和发展的基础。

 “我派遣你, 只为怜悯全世界的人。

 ”( 《古兰经》 21︰ 107)

 实现全世界的慈爱, 达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相处是真主安拉赋予的神圣使命。

 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和平与平安” 还体现在信仰自 由、 提倡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 与非穆斯林正常交往、 无论民族、 种族、 肤色、语言、 国籍、 贫富、 强弱、 智愚, 尊重非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古兰经》 明确指出:

 “未曾因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 也未曾把你们从你们的家园驱逐出境者, 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 公平待遇他们。

 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

 ”( 60:

 8)“如果他们倾向和平,你也应当 倾向和平, 应当信赖真主。

 他确是全聪的, 确是全知的。

 ”( 8:

 61)

 也就是说, 即便是宗教信仰不同, 只 要对方不加害于人,也应爱怜他们, 与他们和睦相处。《圣训》 则直截了 当地说道:“谁伤

 害了 非穆斯林, 谁就不是穆斯林”、“谁伤害被保护民, 谁就等于伤害了 我。

 ” 因此可以讲, 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并不具有排他性, 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宗教, 不同信仰者之间应该也完全可以和平相处。

 伊斯兰教主张和平是人类的愿望, 是生活与发展的基础。

 反对战争, 反对暴力, 反对残害生灵。

 在历史上各个时期, 和平的伊斯兰教对促进穆林斯国家或地区民族团结、 宗教和睦和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

 任何别有企图的宗教极端分子假借伊斯兰教的旗号从事非法宗教活动, 暴力恐怖活动, “热衷” 于破坏社会安定祥和的局面,都是从本质上违背了 伊斯兰教和平意愿的。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 宗教被卷入各种战争和冲突之中。

 乌鲁木齐“7•5” 事件、 天安门金水桥事件、 昆明“3•01” 事件、 乌鲁木齐“4•30” 和“5•22” 事件, 是一个信号, 也是一个开始, 反映出我国面临反恐维稳的长期性、 复杂性、艰巨性和尖锐性。

 新疆广大的穆斯林群众要做和平事业的守护者, 反对任何暴力恐怖活动, 反对滥杀无辜, 强烈谴责反人类、 反社会的罪恶行为, 坚定地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 坚持中道的伊斯兰教排斥偏执狂热极端 “中道” 即中正之道, 是伊斯兰教的正道。

 “我这样以你们为中正的民族, 以便你们作证世人, 而使者作证你们。

 ”( 《古兰经》 2︰ 143)为了 实现伊斯兰教的和平宗旨和使命, 要求穆斯林谨守“中道”, 不走极端和偏激。

 穆斯林要恪守遵循, 严于律己, 做到言行举止符合中道,张弛有度, 不偏执、 不狂热、 不极端。

 伊斯兰教的中道是穆斯林宗教生活的守则。

 世代穆斯林受中道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不偏不倚的品格。《古兰经》 中告诫穆斯林:

 “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 与你一起悔过的人, 也当遵循正路。

 你们不要过分, 他确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

 ”( 11:

 112)

 又说:

 “这确是我们的正路, 故你们当遵循它; 你们不要遵循邪路, 以免那些使你们离开真主的大道。

 他将这些事嘱咐你们, 以便你们敬畏。

 ”( 6:

 153)

 安萨里在《圣学复苏》 中说:

 “对属于合法范围的各种欲求, 既不应该完

 全忽视, 也不应该一味满足, 而应走折中之道。

 因为万事皆以和为贵。对待任何事物走两种极端, 均属错误。

 ” 伊斯兰教既反对放纵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又反对放弃今世, 要求穆斯林两世兼顾、 两世吉庆, 取其中道而行之, 鼓励穆斯林合理合法地享受生活。

 除了 要虔诚信仰独一的真主, 履行教法规定宗教功课外, 还要求穆斯林致力于培养公正、宽恕、 敬畏、 坚忍、 施舍济贫等美德。

 把后世视为归宿, 把今世作为通往后世的桥梁, 既重后世又重今世, 遵循不偏不倚的生活道路。

 伊斯兰教教义中在对待和处理诸如婚姻、 家庭、 财产等问题上持积极、严肃的态度。

 在社会生活中, 热爱自 己的民族传统, 作为公民遵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道德规范, 服从国家的政策法令, 并能够与兄弟民族团结互助, 友好相处, 对整个现世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以此求得真主的喜悦。

 近年来, 伊斯兰极端主义渗透到极少数的穆斯林人群中, 主要表现为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从未间断。其本质上是打着宗教旗号, 采取各种极端手段, 反对社会主义、 反对党的领导, 企图推翻现政权的反动政治势力。

 宗教极端势力以宣传极端宗教思想、 感情为手段, 以赤裸裸的政治目 的为旗号, 蛊惑人心,有很大的欺骗性。

 “三股势力” 利用伊斯兰教信徒虔诚的宗教意识、宗教感情, 打着伊斯兰教旗号, 以“圣战” 为名 , 以反世俗化、 建立哈里发政权或伊斯兰教法统治下的国家为终极目 标, 对伊斯兰教进行歪曲和极端化解释, 灌输极端宗教思想。

 为了 蒙蔽信教群众, 他们把信仰安拉独一曲解为“只服从安拉”,并藉此煽动信教群众说:

 穆斯林只能服从安拉, 而不能服从政府, 否则就是“判教者”; 对异教徒掌权的政府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 不能接受政府的法律, 更不能接受政府的领导; 政府给予的任何东西, 甚至政府发的工资等都是“阿拉木”( 伊斯兰教法术语, 意为“被禁止的”、“非法的”), 要坚决拒绝, 否则就是违背安拉的意愿, 来世就要遭到安拉的谴责和惩罚, 就要进入火狱。

 从而把宗教问题政治化, 把信仰问题变成现实的政治行为。

 同时, 他们对“圣战” 进行极端化的

 解释, 胡说“圣战” 是“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圣战” 是对“异教徒的战争”, 每个穆斯林都必须履行自 己的宗教义务, 进行圣战, 并煽动说“为圣战而死可以直接进天国”。

 而且他们鼓吹只 有实行伊斯兰教法统治的政权才是符合圣训的, 才是合法的。

 否则, 就是非法的,必须坚决推翻。

 同时, 地下讲、 学经活动屡禁不止。

 疆内“三股势力”不断开设地下讲经点, 地下讲经点先是教地下“塔里甫” 学习伊斯兰教经文和宗教知识, 继而灌输宗教极端思想, 宣传“圣战”、 煽动赶走或杀死“异教徒”, 最后宣传民族分裂主义思想、 鼓吹新疆“独立”。

 这是和伊斯兰教坚持中道背道而驰, 格格不入的。

 伊斯兰教不提倡暴力, 更不倡导任何暴力的“圣战” 方式。

 圣战作为伊斯兰教的一个特定概念, 不仅是“杰哈德”, 也是“菲赛比林俩”, 或称“杰哈德菲赛比林俩”, 意即为主道而奋斗。

 但在为主道奋斗的形式上, 伊斯兰教认为从高到低有四种, 即用心、 用口 、 用笔、 用剑。

 由此可见,净化心灵、 涤除私欲、 抵制诱惑才是最上乘的圣战方式, 而拿起利剑的圣战方式则是被伊斯兰用来保卫教义和财产, 而不是随意的杀及或伤及无辜。

 “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 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 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 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

 ”“恶行应得同样的恶报。

 谁愿恕饶而且和解, 真主必报酬谁。

 真主确是不喜爱不义者的。

 ”( 《古兰经》 16︰ 125; 42︰ 40)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 中国伊斯兰教把中道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相结合, 形成了 温和、 理性的可贵品格。

 伊斯兰教一向旗帜鲜明地坚持中道, 防止偏执狂热, 反对极端主义, 抵制一切利用宗教从事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的行径。

 综上所述, 倡导和平和坚守中道的伊斯兰教在现世生活中要求穆斯林兼顾两世、 两世吉庆, 持积极向上的、 温和的和以现代化的观念对待生活, 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企图用歪曲伊斯兰教教义来赢得和绑架对穆斯林灵魂的控制权, 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推翻现有社会生活秩序, 或者通过暴力来支持他们所鼓吹的信仰、 生活方式、法律体系的观点、 立场和行为。

 其借用曲解的宗教教义只是假象和掩

 盖, 核心是制造民族隔阂、 破坏民族团结、 民族分裂和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在这个核心和本质问题上, 不论是哪个民族, 不论信仰何种不同, 都要擦亮眼睛, 高度警觉, 明辨是非, 自 觉抵制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所谓意识形态。

 绝大多数穆斯林与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是没有关系的。

 为此要将正常的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教义中倡导和平与谨守中道的准则从宗教极端主义中剥离出来, 暴恐分子就是利用穆斯林虔诚的宗教感情并通过极其残忍的暴恐手段制造各民族之间的不团结、 仇视和隔阂。

 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五十六个民族是命运和利益共同体, 当前和今后对分裂势力和暴恐分子最有力的回击就是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 强调和维护民族团结, 多说维护民族团结的话, 多做维护民族团结的事, 让分裂势力和暴恐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因此, 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 凡是有良知的穆斯林在同触犯人类文明底线、 人性底线的暴力恐怖分子面前, 拿出善良的勇气, 自 觉抵制极端主义和暴力恐怖犯罪活动, 还伊斯兰教崇尚和平、 热爱和平的本来面目 。

 三、 宗教极端主义鼓吹的谬论及渗透手段 从近年来全区破获的暴力恐怖案件来看, 呈现的规律性特点是几乎都从非法宗教活动开始, 利用宗教极端思想传播分裂理念、 发展组织成员 、 引 发“圣战” 共鸣、 最终实施暴恐活动。

 反分裂斗争实践反复证明, 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是“三股势力” 赖以生存的土壤, 是催生民族分裂、 暴力恐怖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 是严重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毒瘤。

 在现实社会中, 宗教极端主义宣扬“反对任何权威”, 宣称“不能听共产党和政府的话, 连父母的话也不能听, 只能听安拉的话, 安拉叫 干啥就干啥”, 企图以此来“净化人们的头脑”。

 利用“哈拉木”( 意为被禁止的言行)

 来妄断是非, 蛊惑群众, 扰乱人心, 是其惯用的伎俩。

 宗教极端主义肆意歪曲“哈拉木” 的意思, 别有用心地将 “哈拉木” 这一宗教领域言行判定标准扩大到很多世俗生活领域, 污蔑信教群众领取结婚证、 计划生育、 照章纳税、 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等都为

 “哈拉木”, 其险恶用心是误导信教群众抵制婚姻法、 计划生育政策、国家税收政策等, 使宗教成为人们世俗生活的主宰。

 宗教极端主义荒谬地污称“上了 化肥生产的粮食”、 抗震安居房、“政府给的钱”、“政府发的电视机” 也是“哈拉木”, 其目 的就是挑唆信教群众与党和政府对立, 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宗教极端主义主要通过建立地下秘密反动组织团伙、 打着“圣战” 的幌子疯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大肆宣扬宗教极端思想、 特别是通过地下讲经点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毒害广大青少...

篇六: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

宗教论战争与和平

  三大宗教论战争与和平 其实是我在"论"三大宗教中的战争与和平。个人研究并不代这些宗教的立场。

 伊斯兰教的战争与和平观 伊斯兰(a1 一 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又称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无二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

 顺从和和平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顺服真主会有和平吗?伊斯兰文化中常说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既然相信报应相信有至仁至慈的主存在。那么顺服和和平就发现了关系。

 "信主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进入和平当中。"(《古兰经》2208) 和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可是人类的欲望和贪婪会破坏和平。所以伊斯兰需要顺服热爱和平的人都需要顺服。顺服什么?顺服善顺服至善。伊斯兰教反对战争穆斯林是一个热爱和平的群体。那为什么真主又要把战争作为穆斯林的定制呢?"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于你们是有益的。"(《古兰经》2216) 稍微有点宗教知识的人也许会有弟一感觉那就是伊斯兰教不完全反对战争。佛教好象比较非暴力。基督教有十字军。这些果真是这样吗?如果不了解这些宗教对于战争的深刻看法那么我们的看法就会比较肤浅。

 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制而战争是你们所厌恶的。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你们是有益的或许你们喜爱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于你们是有害的。真主知道你们确不知道。热爱和平的人大概不喜欢战争所以战争是你们所厌恶的。但为什么说"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你们是有益的"的呢?

 中国的战争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法·仁本"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古兰经上的话有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好象还是不足以解释清楚古兰经。

 下面可以参看佛教的战争观。

 我们通常认为佛教是非暴力的但另人"吃惊"的是佛教中也有"战争思想"?这个需要仔细完整地领会佛法的精神才行。《佛说大方便善巧经》中有菩萨"杀一救百"的故事而同样在戒律中也有同样的开许。佛教认为菩萨的境界是"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菩萨的能力和智慧与我们不同所以所行的也和我们可能不太一样。

 相关文字资料。菩萨见恶人造恶业不忍他恶业成功而最终受地狱果报因此菩萨杀生免除恶人造下恶业采取的是杀少救多杀坏救好的方法菩萨因为这份悲心的杀生反而会成就菩萨的佛道。

 性罪一向不共戒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菩萨是以怜悯心而"断彼命"这和古兰经上的这话就有点相应了。俩种宗教文化的战争观在这里好象找到了共同点。也许你们厌恶某件事而那件事对你们是有益的。

 。比如有人要谋财害命甚至要杀害父母及圣贤大德因此造下深重的罪业菩萨看到这种情况不忍此人堕落地狱长时受苦生起极大怜悯宁愿自己把他杀了宁愿自己堕入地狱也不让其造下重罪从舍己救人的慈悲心出发就可以把此人杀掉不但没有犯戒而且功德无量。这这点上好象俩种宗教找到了类似的观点。不过这个应该是"菩萨才能做"的事。

 但这也应了中国古人的战争观"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为士者不武"

 老子说的好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战争虽然有时候难以避免但至少许多人不愿意他临到自己身上。但有时候是避免不了的。

 基督教的战争与和平观 马太福音 2652 耶稣对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这句可以反应耶稣对于战争的一部分观点。基督教历史上好象存在过宗教战争我想耶稣的话已经明摆在这里。我们因此也就可以判断这些是"宗教战争"还是"耶稣的"战争"了。

 马太福音 34.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35.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36.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37.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38.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39.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40.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耶稣的战争看上去和佛教的比较接近。其实是说和人类的贪爱作战。

 真如法句经所说再也没有罗网般的渴爱可带佛陀去任何地方(轮回)。智慧无边的佛陀是超越道的你能以何道引诱他?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显然不是天天和家里人打架的意思如果有人理解到这个程度那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再回头看伊斯兰教的一些看法

 由此观之伊斯兰教提倡战争只不过这个战争更偏重于与个人私欲作斗争穆斯林是一个好战的群体指的是穆斯林是一个好与自己私欲战斗的群体。

 《古兰经》云 "你告诉我吧以私欲为其神灵者你能做他的监护者吗?难道你以为他们大半是能听从或者能了解的人吗?他们只像牲畜一样他们甚至是更迷误的。"(《古兰经》 "不要顺从私欲以免私欲是你们叛离真主的大道。"(《古兰经》3826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借坚韧和拜功求助佑。真主确实与坚韧者同在的。"(《古兰经》2153) 看来这这里三大宗教找到了他们共同的类似的敌人。

 佛教中的阿罗汉(梵语&#2309&#2352&#2367&#2361&#2344&#2381&#2340arhat)意译之一为就是杀贼、杀烦恼贼也。这里的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 佛教战争与和平观 先看一个故事佛教的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深层次联系。当然需要了解更详细的战争与和平的佛教理论可以自己去了解更多的佛教经文。

 大鱼转生成人琉璃王复仇 佛经上说桥萨弥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向邻邦迦毗罗卫国求亲。可是释迦族人却不愿意把美丽的公主嫁于波斯匿王做王妃但又畏其暴恶。这时城中有一长者摩诃男就想出一个办法将家中一位婢女生的女儿装扮成公主嫁给波斯匿王做王后人们称她为茉利夫人。

 其后茉利夫人生的第二个儿子名琉璃八岁的时候由好苦梵志带他来迦维罗卫国探亲。时值城中新建一座极为庄严辉煌的讲堂准备请佛说法。年幼无知的琉璃太子竟爬到狮子座上面坐着刚好被释族中人发现了就把他抓下

 来摔在地上大家都指着骂他是婢女生的下贱东西。琉璃太子年纪虽小但遭此耻辱怀恨在心对好苦梵志说"请你也记住今天这一番耻辱看我将来怎样报复以消我心头之恨。"琉璃太子长大后弑父杀兄自立为王即准备率兵灭释迦族。当毗琉璃王进兵之前佛陀已经知道所以预先端坐在军队必将通过道旁一株枯树之下迎接毗琉璃王王见佛陀如此便问「此处有很多枝叶茂盛的大树何故坐于枯木之下呢?」佛陀的回答是「亲族之荫胜他人。」毗琉璃王因此退兵后来再度进攻三度进攻佛陀均以如此的方式和如此的答话使得毗琉璃王暂时引兵而退。到了第四次进攻时佛陀才放弃了他的努力。佛陀虽然多方设法劝阻琉璃王虽亦有所感却又经不住好苦梵志从中不断挑拨离间从而杀心大盛。佛对目犍连说"释迦族从前种下的业因现在缘熟。此次必定难逃劫数。"琉璃王破城之后释迦族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杀仅半天的工夫释迦族的男女老少被琉璃王所杀殆尽。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用佛的钵将释迦亲族三千人摄入钵内投到天上以为把这三千人全救出来了。等到琉璃王杀戮停止后目犍连尊者把钵拿下来一看钵中的人已经变成血水了。佛对众比丘说"释迦族偿还了这笔冤债仗着宿世善业仍可以生天。而大逆不道的琉璃王七日后当自取灭亡。"琉璃王得闻此语心中不胜惊惧日夜心神不宁熬到第七天早晨且喜平安无事便率领众人前往阿脂罗河边娱乐。哪知就在这一刻忽然狂风暴雨大作王及兵众皆遭雷震水漂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城中宫殿皆被雷火焚烧。

 目犍连尊者就向佛陀请问此番大灾难的因果。世尊说"这是定业难转因为过去多生以前迦毗罗阅城附近有一个渔村村中有一个大鱼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内的鱼全部网来吃完最后一条大鱼也被杀吃掉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过鱼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鱼头三下。"世尊又说"诸位要知道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小鱼们就是现在他的军队渔村的人们就是现在被他们杀的释迦族当时那个没吃过鱼肉的小孩就是我(佛指自己)因为当时我敲了鱼头三下现在就为这件事情头痛三天。"佛教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战争并非是无缘无故。世界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义的战争。如美国攻打伊拉克说不对就有类似上文中所说故事的道理在。当然美国攻打伊拉克也会有他自己的报应。其中有一个事实就是伊拉克战争以后中国国力的和平上升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一切都在佛法的因果法则之下。

 下面是其他一些佛教资料

 "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姐妹、亲族辗转共诤。…复次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杈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1" 战争是因为有欲望?有我就有战争。有我我有欲望我要生存。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别人的冲突就难以避免这是多少的问题。冲突小规模是斗争大规模就是战争。因此人类的战争几乎是避免不了的战争与和平。以后还将存在。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里记载 勇猛善战的梵摩达王抢夺长寿王的土地杀害了他们全家。唯一逃出去的长生童子当他有机会报仇正要刺杀梵摩达王之际忽然想起父亲的遗言"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于是放了梵摩达王也令对方感动的归还土地。就这样在忍耐、慈悲中双方和平地了却一段恶因缘。忍耐牺牲自我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可是谁能做的到呢?想必只有无人相无我相的人吧。

 美国总统罗斯福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时发了一个电报到中国他问太虚大师"佛教对世界和平的获得有什么方案?"太虚大师回答"无我、慈悲就能达到和平。"无我、慈悲真能获得和平吗?无我并不是说我死了就是无我而是能消除、化解"我的思想"、"我的意见"、"我认为"、"我要什么"的执著。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共有的必须尊重和包容别人有不同的观念、意见与欲求。慈悲就是待人好能调换彼此的立场慈悲心就容易生起。所以如果"无我、慈悲"不能等闲视之将此扩展开来确实能达到世界和平佛教以"无我观"致力和平"我"是纷争的根源。《法华经?譬喻品》说"深著我见增益嗔恚。"欲求世界的和平必须无我无我才能大公大公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和平。佛陀曾对比丘开示 "衣服不慎撕破内心会懊丧树叶在身旁掉落内心毫不介意。实因衣服有我执而起爱染树叶与己无关不起爱染也。" 这句话可以比附耶稣的那句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指出了爱染。人类的欲望和和平的深刻关系。

 佛陀说法时常以"缘起无我"的正见纠正众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谬见。无我则无对待、无颠倒以无我的精神处事待人、利益众生才不会有纠纷、偏差。所以想要求得和平正本清源之道首先要消除心中的我执。我执是战争之源啊那么缘起无我就是和平的理论根源战争是不得以的事情 《大萨遮尼乾子授记经》中佛陀也指示行仁政的王者要发起正义之战讨伐无道时应存三种慈悲心(一)思惟敌人无慈悲心残害生灵百姓我应阻止对方的恶行来保护人民(二)不直接与之战斗而以智慧权巧攻心为上克敌取胜(三)以权巧方便生擒敌方恶魁而不滥杀无辜。从这里可以了解佛教对所谓的正义之战、真理之战的定义与做法。

 《出曜经?忿怒品》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以怨报怨永远不能息怨唯有以德报怨才能结束一切冤怨的纠缠。《中阿含经》卷二十五言"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贪嗔好战、强取豪夺才会产生战争等暴力行为。但《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品〉"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以战止战终非善策。

 法句经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

 慈悲自我牺牲才是停止战争之道吗?谁有这样的胸怀呢?这是佛教论述战争与和平 上面根据三大宗教的一些经文和相关资料深入分析了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也从佛教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深层次起因对和平的理论进行了一点肤浅的探索。

 在这里也祝愿伊斯兰教的精神发扬光大。相信上面这些资料有助于穆斯林更深刻地了解伊斯兰教的和平观。我们不要儿童游戏一般的和平念可需要艰

 难一点的和平。和平就是理解和宽容。就是顺服和忍耐到底。等待世界之主的最终审判。

【伊斯兰教的和平观念7篇】相关文章:

1.2023年大走访活动方案幼儿园(18篇)

2.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计划书(通用8篇)【通用文档】

3.2023年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研修计划(通用8篇)

4.2023年度研究生自我介绍简单大方(优质14篇)(完整文档)

5.最新保险面试自我介绍(实用19篇)【优秀范文】